-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削足适履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削足适履
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如雨后春笋,精彩纷呈。版本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北大中文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版”,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粤教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版”。另外,还有由王荣生、倪文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沪教试编本”等。
根据笔者的统计,以上教科书(除“人民版”、“沪教试编本”外)自己注明删改(不包括节选和被删改了但没有注明)的课文,占课文总篇数的20%之多(“人民版”、“沪教试编本”删改篇目较少,低于10%)。我以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削足适履”的删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标教材的质量。
新课标教材的编写者,对入选的一些作品作了删改,可能是出于教材单元组合的需要。或是认为原作者的语言文字在现代社会不易被理解,内容结构不够“尽美”,或是出于以前的教材都这样处理的“思维定势”而加以沿袭使用等。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新课标教材中,遭遇不同的编者不同的删改,有时让教师、学生在参读时难辨真伪,莫衷一是。如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在“语文版”必修一、“苏教版”读本必修三、“沪教试编本”必修一中都未作改动,但是在“人教版”必修三中却作了改动,例如在文中第40自然段段末,原文是:“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以少年的眼光观察,在“我”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发现司机转身后应当首先关注他的面部表情,然后再仔细观察到他“越来越高兴”的原因是在看“我”的“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的鼻子,符合逻辑顺序。而“人教版”中则改为:“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他是在看我的鼻子,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令读者难以理解。又如传统篇目《项脊轩志》,在旧人教版中“项脊生曰”一段被删去,在新课标教材“粤教版”必修二、“语文版”必修一、“苏教版”必修五、“山东版”必修一中同样被删,只有在“人民版”必修一中保持完整的全貌。“项脊生曰”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属正文议论的内容,是作者仿《史记》中“太史公曰”的笔法,表现十八九岁的归有光,不甘“昧昧于一隅”,心申怀有一腔豪情,“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与上文“读书轩中”、“偃仰啸歌”、“珊珊可爱”的“奇景”描写相一致,删去这一段就会影响读者对归有光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我们读不到这段文字,怎能体会青年归有光的生命激情?
教材编写者对文章篇章的取舍有自己的标准,本也无可厚非,但对原文文字的删节、改动,融入了教材编写者个人的价值判断,则破坏了原本的情节结构,自然与作者的原意产生了一定的分歧,这是不可取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诗质散文,“山东版”必修一选入未作改动,保持了原貌,“苏教版”必修二选人作了删改,如在课文第二段最后和第二段开头之间,删去了大段文字,课文第一段从“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开始写起,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春雨的描写,然后说自己在金门街厦门街的长巷短巷里走,看到雨景像一部黑白片,由此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也无非是一部黑白片,由此引出故国之思的主题,最后以“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透露出自己离开故国后的凄冷心情,应该讲,从主题的引出到情绪的调动,都很自然,体现了余光中行文的高超艺术。接着还应该有对这种情绪的书写。但删改后课文的第二段。却另起一个话题,写对“雨”的文化阐释,这显得很突兀。编者生硬地将这两段的文字连接是个败笔,而作为一个高明的散文家,余光中不会容许这样的败笔。其实,余光中的原文是这样连接的:“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是对第一段末尾一句的直接承接,接着便从第一段里的金仃街厦门街入手,从地域上描写了中国文化里的“江南”概念,是对第一段提出的故国之思的呼应,同时,“杏花春雨江南”的清明时节的描写,既是本段行文的需要,也是为下文“杏花,春雨,江南”的一个行文铺垫,体现了余光中的行云流水般的构思。课文的删节本与原文相比,在删掉的上下段之间,在文意的流转方面很不流畅,破坏了原作品l的情感流转和表达。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原文无误的情况下,编者不能妄加删削、改动;即使原文有误,最严谨科学的态度应当是对谬误之处加注而不妄自删改。作品一旦入选教科书,即成为传习的范本,如对原文和原结构随意增删、改动。将破坏原书的基本面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