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中第四权力与帕帕拉齐实践哲学.docVIP

新闻业中第四权力与帕帕拉齐实践哲学.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业中第四权力与帕帕拉齐实践哲学

新闻业中第四权力与帕帕拉齐实践哲学    内容摘要:《世界新闻报》――默多克旗下一家有着168年历史的报纸,因爆出窃听平民女孩米莉?道勒的私人电话等严重践踏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行为,于今年7月被迫关闭。不过,随着事件的不断曝光,公众发现这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真正出了问题还不仅仅是《世界新闻报》,而是整个的英国报业文化。本文试图沿着这次事件发生的脉络,厘清“窃听门事件”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世界新闻报》 新闻业 第四权力 帕帕拉齐       2011年7月,“默多克”三个字成为了世界媒体毫无疑问的聚焦点。7月4日,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被爆非法侵入失踪女孩米莉?道勒的手机信箱。很快,整个事件产生了“蝴蝶效应”。默多克以及他的传媒帝国――新闻集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7月10日,默多克在舆论风暴里,选择上演了“壮士断腕”,拥有168年报龄的《世界新闻报》被迫关闭,不过众怒并未因此而平息。很快,更多的丑闻不断被曝光,默多克同伦敦政界、警界的诸多瓜葛,被一一置于英国公众眼前。    7月19日,默多克父子在伦敦出席国会听证会,接受质询。这一天,默多克自言是他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    听证会上,默多克表示其对旗下记者以窃听方式获取新闻并不知情。“他说,尽管‘不是借口’,但他掌管拥有5.3万员工的新闻集团,不应为没有发现这一丑闻负全责。”直至后来,一名男子向默多克投掷了一盘剃须泡沫,给这场听证会添加了一抹闹剧色彩后,默多克仍然如是坚持。    默多克是否撒谎?真相也许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不过,默多克真正需要负责任的,恐怕不是这一次的丑闻,而是其在英国长期以来不余遗力践行的“小报文化”方针。    一.祸根!“小报文化”与“帕帕拉齐”式的记者    我们来回顾一下默多克旗下《世界新闻报》在英国被爆光的一些丑闻。    最知名的,也是直接导致《世界新闻报》被迫关闭的丑闻就是“米莉?道勒事件”。时年13岁的女孩米莉?道勒在回家途中失踪后,《世界新闻报》的记者不但雇佣私家侦探非法侵入米莉的语音留言信箱进行窃听,并且据英国《卫报》揭露:“The messages were deleted by journalists in the first few days after Millys disappearance in order to free up space for more messages.”(在米莉?道勒失踪后的最初几天里,记者把米莉的短信删除了一些,以便留出空间接收新信息。)这种做法,何其荒唐。难怪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同时也是该报的副主编John Gapper(约翰?加普)撰文说:“对于《世界新闻报》2002年的所作所为,触碰道德底线的描述有点轻描淡写。当年该报侵入了失踪少女米莉?多乐(Milly Dowler)的语音信箱,并删除了部分信息,以腾出空间接收可能给其带来独家故事的新信息。这名少女随后被发现遭人杀害。相较之下,《泰晤士报》(The Times)在上周社论中使用的词――‘极其不道德’――就像是赞誉。”    的确,在“米莉?道勒事件”中,《世界新闻报》的记者触犯的底线,何止是新闻道德,更是法律的范畴。    如果说“米莉?道勒事件”中《世界新闻报》的记者出现这种情况尚属个案,那么,如下的事件又该如何解释?    据媒体披露,《世界新闻报》皇室新闻记者克里夫?古德曼(Clive Goodman)和私家侦探格伦?穆尔凯尔被爆于2006年窃听英国王室成员的电话。并据英国警方的调查显示,这两人的窃听行为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惯犯”,其窃听王室成员的次数高达数百次。    不过,《世界新闻报》记者玩的花样还远远不止于“窃听”。    该报“2004年重金从贝克汉姆女私人助理手上买得二人上床的细节……该报记者冒充中东酋长,欺骗英格兰队主教练埃里克森,哄他曝出球员内幕……《世界新闻报》记者曾经为取得《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王储传记独家连载内容,假扮清洁工人潜入对方报馆,待报纸开印后抢走一份,并将内容实时转载。”    这一出出记者行径触目惊心。《世界新闻报》的记者们究竟怎么了?    一名英国保守党议员在丽贝卡?布鲁克斯(新闻集团旗下英国子公司新闻国际的前CEO)出席议会文化、媒体和体育委员会的聆讯时问她:“一些严重违反新闻从业守则的手段,比如贿赂警方、买通新闻线索甚至是窃听,是否已经成为英国‘小报’记者的工作惯例,以至于《世界新闻报》的记者编辑因‘身在庐山’而丧失了判断力?”    这番话倒是指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行风不正。    当伦敦新闻业在以《世界新闻报》为代表的一批“小报”的引领下,出现这些无视新闻职业道德的采访作为,似乎并不足为怪。    记者们早已混淆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