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学领域道德困境及其解读
新闻学领域道德困境及其解读
作者简介:杜 莹,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石家庄 050061);王青原,河北经贸大学马列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河北石家庄 050061)。
〔摘要〕 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着道德价值选择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在伦理的反思批判中逐渐达成共识。通过对新闻学领域内较为常见的客观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冲突、隐性采访与社会正义的冲突、舆论自由与独立审判的冲突进行解读,或许能为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的道德价值选择提供道德依据和价值基础,从而为化解此类困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 新闻学 道德困境 客观报道
〔中图分类号〕 B82??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539(2011)01??0034??04
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同一道德主体往往被同时赋予若干角色期待,需要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并承担道德责任。当道德主体同时面临着几种道德准则或义务要求,需要做出选择而又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直面道德价值选择冲突。能够引起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给予道德审视的,恰恰就是那些容易使其深陷其中的道德困境。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所面临的道德价值选择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在伦理的反思批判中逐渐达成共识。对这一道德困境的研究,有助于完善传媒工作者的个人人格,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探索道德困境的出路,尽量减少或避免道德谴责甚至法律制裁。
一、客观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冲突及其解读
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经常遇到的是履行职业操守进行客观报道还是从事人道救助的两难处境。如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获奖作品《饥饿的苏丹》就引起了国际新闻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照片描绘了一名赤身裸体的苏丹小女孩因为饥饿痛苦地趴在地上,远处是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鹰。记者凯文#8226;卡特以照片的形式将苏丹大饥荒的残酷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这幅作品却引起了伦理的争议,人们纷纷质疑身在现场的卡特为什么不去救助那个小女孩,就连凯文#8226;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孩。??
一般来说,新闻传播活动最理想的状态是,既保持客观的报道立场,又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而现实问题是,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是首先履行岗位职责进行客观报道还是首先实行人道主义救助?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者常常陷入客观报道与人文关怀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
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应该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如果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经常回避和漠视人类的这种同情本能,不但会降低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而且将最终动摇新闻传播活动得以产生和维系的社会心理基础。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当前的新闻报道并非人的缺席,而是“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关怀,缺少一种对人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1]。大众传媒及其工作者常常在坚持客观报道的职业操守的同时,忽略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一些记者为了使报道吸引眼球、为了经济效益等,以客观报道为借口,能救助而不救助,不肯采取措施消除危害,以另外一种平和的方式报道。显然是将报道对象当作了新闻报道的工具。这种记者缺乏对人的起码尊重和做人的良知。这也是导致记者这个职业社会声望不高的原因。1993年英国就公众尊敬的职业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记者名列倒数第二位[2]。
“人文关怀”作为新闻媒体的基础价值原则,起源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外在形态虽几经变化,但核心内容仍然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追求人的幸福与自由。人文关怀最终指向的是“自我”之外对“他者”的关照。新闻职业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面对“新闻事件”,我们应该作为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还是“参与者”和“实践者”?作为理性的始点和终点,“自我”从笛卡儿经由康德再到黑格尔,其抽象性的根源其实就在于缺失了“他者”的维度。一个客观和公正的新闻报道,并不等于新闻工作者隐去了身份,隐去了价值立场,隐去了自我的“我”的完全缺席,“自我”与 “他者”的“共在”才是其应有之义。
因此,“人文关怀”关怀的不是“自我”,而是通过“自我”的笔端和镜头,将“他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绵延展现在世人面前,“自我”关切的是“他者”的尊严、寻求价值并予以确证。“他者”在这里是我们的新闻诉求,也即“目的”,而绝非是工具。“他者”的喜怒哀乐一定会牵引和连带“自我”的喜怒哀乐,没有感同身受的新闻工作者,一定是缺失人文关怀的人;同时,一个缺失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者,也无法对广大新闻受众产生真正的精神满足,而只会停留在“即时性补偿”状态,无法打动人心。因为人文关怀同样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