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杰对舞蹈研究工作关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段文杰对舞蹈研究工作关怀

段文杰对舞蹈研究工作关怀   中图分类号:K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3-0015-03      得知段文杰老师病逝的消息后,我心中十分难过。段老师生前对舞蹈研究工作热心支持与帮助的许多往事,不断浮现在我脑海中……   1981年1月24日,我翻看敦煌临摹画,第一次看到段老师临摹的初唐第205窟壁画中的双人舞图:一对舞者一面、一背,帛带低垂,相对而舞。从他们的手姿可以清晰地看出,舞者是在做“弹指”的舞姿,这种手姿到今天还是新疆及中亚一带许多民族民间舞的常见动作。“宗教艺术是生活的折光反映”的论断在这里再一次得到明证。后来我找到段老师,希望将这幅摹本的照片给我,作为舞史著作的插图,他概然允诺。以后,在我多次参加“敦煌学国际学术会”的过程中,多次得到段老师的帮助,也得到了更多的敦煌舞图。在以后的日子里,仍总是有求必应。   1977年7月24、25日我和世龄同志到文化部招待所去采访了段老师。下面是那次采访的记录(发表在《舞蹈艺术》1984年第2期上)。从此以后,到敦煌参观考察的舞蹈工作者,都捧着《段文杰谈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一文,一一查找、学习、研究这些舞蹈壁画,此文成了人们的指路明灯。   附:《段文杰谈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原载《舞蹈艺术》1984年第2期,总第8辑)      段文杰谈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      段文杰同志是我国著名敦煌学专家,现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77年夏,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研究室舞蹈研究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前身)组成考察组,赴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搜集研究壁画中保存的古代舞蹈形象。考察组到达敦煌后,得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史苇湘等许多专家的热情帮助和指导。考察组得知1946年即去敦煌,在那里工作三十多年,对敦煌艺术研究精深的段文杰同志当时正在北京治病,即写信回京派同志专访段文杰同志。1977年7月24、25日王克芬、张世龄到文化部招待所访问段文杰、樊锦诗同志,他们对舞蹈组的考察工作给予了热情支持。段文杰同志如数家珍一样,娓娓讲述了莫高窟群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象,他边述边议,在提出大量重要资料线索的同时,阐述了许多精辟的论点,这些论点大多已被舞蹈研究工作者及广大舞蹈爱好者所接受。   段文杰同志曾精心临摹过许多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如著名的《张议潮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205窟对舞伎乐天、217窟莲花上对舞伎乐天、445窟《嫁娶图》等。由于他对这些舞蹈形象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他的谈话,对我们的考察研究工作起到了引路的指导作用。段文杰同志的谈话记录寄到敦煌后,考察组立即决定延期返京并根据这份谈话记录一一核对、研究,又补充搜集了一部分舞蹈资料。   1979年、1983年我两次去敦煌参观学习,段文杰同志的谈话记录给了我很大帮助,同行的舞蹈工作者纷纷向我索要这份记录。为了满足大家学习与研究的需要,特将段文杰同志1977年7月24、25日的谈话记录整理如下:   过去很少有到敦煌去搜集音乐、舞蹈资料。50年代有同志根据敦煌壁画创作过《飞天》舞。60年代兰州艺术学院搞了音乐舞蹈资料,进行过整理。70年代吕骥等同志到敦煌研究过音乐资料。我们敦煌文物研究所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搞得很少。   敦煌最早的洞窟是十六国时期,此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代均造有洞窟。所有壁画大都绘有乐舞场面。壁画主要表现佛国世界,即所谓“天国”。“天国”里有“天乐”。因此,有洞窟就有乐舞资料。   十六国时期的272窟,顶部藻井四周及北朝洞窟四壁上部一圈都是天宫伎乐图。一个乐舞伎一个西域式圆拱门。前面有栏杆,伎乐都是半身像,载歌载舞,姿态优美。乐器分三种:一、中原地区乐器如箫、阮咸、筝等;二、西域乐器,主要是今天新疆地区的乐器,如羯鼓、腰鼓、攀鼓、齐鼓、横笛、胡角等;三、外国乐器如曲项琵琶、箜篌、筚篥。河西走廊本是多民族聚居区,既有中原传统音乐,也有“胡乐”、“胡舞”。   伎乐天上身半裸,这与印度、波斯一带风俗服饰有关。佛像手姿叫“手印”,都有一定含义。如手掌向下伸出,表示赐与,手掌向外推出,表示无畏等等。伎乐的身姿千变万化,健康优美。有的伎乐在莲花中起舞,莲花最洁净,象征净士,即极乐世界。   248、249(北魏、西魏)窟有天宫伎乐,除个别近似西域民族服装而舞外,绝大多数上身半裸,披长巾,舞者头饰有披发、梳髫、戴宝冠、花蔓等。这些头饰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是画工捏造的,但不是中原衣冠,多属西域风俗。   北魏太和年间以后,由于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规定鲜卑人穿汉装,因此,飞天中也出现了穿汉族大袖长裙的形象,西域式裸体形象减少了。舞者常用长巾、花绳、鲜花作舞具。   早期洞窟的伎乐群中,有时在转角处画一大头,有人认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