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瘿蜂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栗瘿蜂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栗瘿蜂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5698(2009)03-0001-02   中图分类号:S436.64   文献标识码:A      栗瘿蜂(Dryoe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瘿蜂科(Cynipidae)栗瘿蜂属,主要危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也危害茅栗(C.se-quinii)和锥栗(C.henryi),是影响栗树生长和结实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先危害栗芽,同时分泌刺激性物质。在虫瘿形成过程中消耗树体大量营养,受害树树势衰弱,几乎不能抽生新枝,不仅当年不易结果,也影响次年的产量。20世纪80年代在辽阳地区曾大面积发生。目前该地区板栗生产面积已达466,7hm2。部分栗园栗瘿蜂发生较严重。为此我们于2001年开始对栗瘿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防治方法进行探索。现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结论,对栗瘿蜂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以概述,为栗园生产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3.0mm,黑褐色,具有光泽。头横阔,与胸等宽。触角丝状,14节,每节着生稀疏细毛。胸部膨大,光滑。前后翅均透明,翅脉黑色。腹部背面有近椭圆形隆起,腹面斜削。   卵 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长0.15~0.17mm,宽0.10-0.13mm。卵末端有细柄,长0.4-0.75mm,末端略膨大。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2.5-3.0mm,纺锤形,粗壮。无足,体两端略尖细。近老熟时黄白色。   蛹 长2.5~3.0mm,胸部背面有圆形突起,腹部略呈钝椭圆形。初化的蛹乳白色,复眼赤色;近羽化时体呈黑褐色,腹面略显白色。      1.2 生活习性   栗瘿蜂为孤雌生殖,1年发生1代,以初孵幼虫形态在栗芽内越冬。每年4月上旬解除休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栗芽萌动时,幼虫开始取食,受害芽4-7d即可形成虫瘿,其颜色由翠绿色渐变为赤褐色,大小与寄生的幼虫数呈正相关。每个虫瘿内有幼虫1-18头。以2-7头为多。6月上旬化蛹,蛹期18-20d,6月末至7月上旬羽化。在瘤内生存9-11d,然后咬宽约1mm虫道爬出;成虫出瘿后停留5-7min,然后开始飞翔,出瘿高峰期一般都在上午,约占70%左右,7月末羽化结束。成虫出瘤后即产卵,8月上旬孵化,8月末结束,9月中旬进入休眠期,越冬。      2 影响的相关因子      2.1 土壤   与栗瘿蜂发生有关的土壤因子包括: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通气透水性和pH值。根据黄金聪在2005年的研究证实,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通气透水性越高,抗虫性越强;在pH值4.5-5.0范围内,值越小抗虫性越强。同时黄红青在锥栗对栗瘿蜂抗性与营养元素关系研究中也进一步证明了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栗树抗虫性呈正相关。      2.2 出瘿时的风向及降水   由于栗瘿蜂飞翔能力较差,在空中的运动方向大多随风漂移,所以出瘿时的风向也就决定了栗瘿蜂的运动方向。这种随风漂移的运动特征造成了在栗瘿蜂虫害发生的下风口区域被感染的程度加重,所以加强下风口区域防治尤为重要。   观察还发现,栗瘿蜂出瘿时如果天降暴雨,持续时间长,成虫出瘿时常被水浸透,死于虫道,出瘿后的成虫也常因翅被雨水淋湿而死亡。因此栗瘿蜂出瘿时,天降暴雨会使次年栗瘿蜂的发生明显减少。      2.3 天敌   栗瘿蜂发生与其天敌的关系现在研究的比较清楚,栗瘿蜂天敌已发现5科14种,以中华粟瘿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为主,约占天敌总量的90%。中华长尾小蜂与栗瘿蜂相互制约。两者种群数量的消长表现为栗瘿蜂周期性大发生,但由于我国北方栗产区特殊的气候条件,致使栗瘿蜂天敌在每年的越冬过程中都发生大量死亡。据对辽阳地区调查,其死亡率达70%-90%,个别年份的局部地区死亡率几乎达100%。因而对栗瘿蜂的种群繁衍失去控制能力,造成整个产地栗瘿蜂的大量发生,对板栗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为此研究保护利用中华长尾小蜂的技术非常重要。      2.4 共生菌(Wolbachia)   Wolbach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及线虫为宿主的细胞质共生细菌。Wolbachia能对被感染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生殖方式进行调控,如引起宿主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le incompatibility)、诱导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inducing)、雌性化(feminizing)及雄性致死(male-killing)(Werren,1997;Stouthamer et al.,1999),最终导致种群缺少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