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谈出来关于妥协历史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是谈出来关于妥协历史记忆

民国是谈出来关于妥协历史记忆   【摘要】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说,历史上所谓的“禅让”恰恰是中国正统思想乐于提倡的价值观。从武昌起义到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可以说,各方的妥协至关重要。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正是因为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所寻求了一个共赢的方案。妥协、双赢、共赢,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而民国创建的实践极大丰富了这所宝库,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战的典范,体现了中国文明极为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妥协 清廷 民国 武昌起义 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最近一再有学者强调中国没有相互妥协的政治传统,因而中国无法走上民主政治。这个观察可能是基于最近几十年的政治现实,但从历史的观点看,绝对的不妥协可能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妥协、见好就收、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能才是中国最久远的传统。君不见,历史上的所谓“禅让”频繁上演,这里面或许存在不得已、做作的成分,但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国正统思想乐于提倡的价值观,而不是鼓励人们拼死相争,鱼死网破。为苍生社稷计,该出手时则出手,该收手时则收手。谨以民国创建为例。   清廷为什么妥协   中华民国的起点,为1911年武昌起义。由武昌起义继续演化,至1912年2月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这是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妥协,清帝不会退位;没有妥协,革命的烈火不会自动熄灭。清廷的妥协、退让,拯救了爱新觉罗家族,大清帝国的君主没有像路易十六、沙皇尼古拉二世那样被送上断头台,其家人、满洲贵族,也没有像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的皇室、贵族那样悲惨,被处死,被整肃,被清算。妥协,为中国赢得了未来,也为爱新觉罗家族、为大清王朝赢得了尊严。中国人的智慧、理性让原本血腥的革命以妥协结束,理论上的共赢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变成了现实。这是中国文明的胜利,值得中国人骄傲,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当然,清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妥协、退让,就没有原则。作为一个拥有两百六十八年历史的大帝国,清廷有自己的原则、底线,知道天命攸归,人心所向,知道适可而止,适时而退,仅此而已。清廷的适时而退让人敬佩,这个举动让中国避免了一场改朝换代的兵燹,避免了生灵涂炭、遍地烽烟。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对武昌起义后南北谈判进程的重新检讨,依然可以从中获取某些难得的教训。   所谓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将士不满清廷的倒行逆施,起而抗争,也就是历朝历代最常见的军人哗变。只是过去的哗变,多有具体的诉求,或物质,或加饷,而这一次,新军哗变只为政治,为清廷违背宪政承诺,任命了一个“皇族内阁”,而这个“皇族内阁”又推出了一个严重侵害民族资本利益的“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这个政策引起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抗议,但清廷对“皇族内阁”、“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均无废止或调整的意愿,我行我素,不愿妥协,听任各地抗争此伏彼起,直至四川总督府门前流血,数十人死亡,清廷依然不愿退让,这是湖北新军发难的根本原因。   短短一夜,义军就占领了武昌。义军首领随即邀请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出面,与新军首领黎元洪一起成立湖北军政府,拉开与清廷决一死战的架势。   面对武昌突变,清廷并没有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政者的本能反应,就是启动危机程序强行镇压。然而,清廷违背宪政承诺的倒行逆施得罪的不仅是湖北新军。10月22日,湖南新军、陕西新军遥相呼应,相继宣布光复长沙、占领西安。23日,江西新军宣布光复九江。   数省新军起义,并没有改变清廷既定方针,因为各省新军不过是“地方部队”,并非国防军,力量有限,而大清王朝的支柱在北洋。只要北洋六镇不动,各省新军无论怎样折腾,都很难撼动清政府的统治基础。面对这些压力,清廷10月26日宣布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将其充作“铁路干线国有化”政策的替罪羊。27日,启用开缺回籍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湖北“剿抚事宜”,依然不愿与新军进行谈判,期待武力镇压。   各省新军起义原本只是“体制内抗争”,清廷的不妥协,渐渐引来了体制外反对者,黄兴、宋教仁等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相继归来,前往武昌襄助黎元洪军政府,清廷所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   清廷不愿妥协的底气在于北洋六镇不动。反过来说,只要北洋六镇有变,清廷的既定方针也就必然会变。大清王朝的柱石确实具有非凡的魔力,只是清廷在过去十几年的军事变革中,太过于忽略了“军队国家化”的变革,实力雄厚的北洋六镇,既可以为大清王朝的宪政改革保驾护航,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颠覆大清王朝的重要力量。   在晚清十几年的政治改革进程中,实事求是地说,清军一直是政治变革的推动者,他们具有忠君爱国的情怀,期待大清通过改革与东西洋各国一样强大,受世界尊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