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脂肪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和表达分析.docVIP

梭鱼脂肪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和表达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梭鱼脂肪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和表达分析

梭鱼脂肪酸合成酶基因部分片段克隆和表达分析   摘要:分离、克隆梭鱼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简称FAS)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KJ848474),共920 bp,编码30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梭鱼FAS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为74%~95%,其中与军曹鱼、斑马拟丽鱼相似性达95%。FAS基因mRNA在梭鱼鱼皮、肌肉、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胃、肠、腹腔脂肪、脑和鳃组织中表达丰度差异显著(P0.05)。   关键词:梭鱼;脂肪水平;脂肪酸合成酶;克隆;基因表达分析活性;同源性;系统进化树   中图分类号: Q78;Q959.47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3-0049-06   属鲻形目鲻科梭属鱼类,是温带浅海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广盐性、广温性、适应性广、病害少、味道鲜美等诸多优点,目前是江苏沿海正在开发的海淡水养殖新兴品种之一。在目前的养殖中,较易出现腹部肥大的症状:解剖后,可见肠道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脏肥大;此种体形与梭鱼本该具有的长流线形身体不符,不受消费者欢迎;有关梭鱼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目前并无研究。鱼类内脏尤其是肝脏脂肪过度聚积,产生脂肪肝或腹部肥大,这些是由于脂代谢紊乱造成脂肪在内脏内的沉积而出现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它的发生、发展跟脂代谢关键因子有重要联系,脂代谢关键因子在这一过程中到底如何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营养调控的角度减少或避免此类症状的产生?脂代谢相关的基因众多,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称FAS)是脂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动物体内脂肪的沉积量是脂肪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其合成和分解过程都是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完成的。动物体脂沉积所需要的脂肪酸大多来自脂肪酸的全程合成,即由FAS催化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FAS活性的高低对控制动物体脂沉积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本研究克隆了梭鱼FAS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并与其他物种进行同源性比较、系统发生进化树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梭鱼的脂肪代谢机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此外,梭鱼的营养需求研究基础薄弱,配合饲料的生产主要借鉴其他杂食性鱼类的营养需要,不合理的营养水平也可能是产生腹部肥大的原因。作为水产动物重要的营养素之一,脂肪是鱼类重要的能源物质,不同的鱼对脂肪的需求不同,饲料中不合理的脂肪水平会导致鱼体腹部累积大量的脂肪[2-3]。因此,本研究针对饲料脂肪水平对FAS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初探,从营养和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了解梭鱼的脂质代谢,为梭鱼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基因克隆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用鱼由江苏省响水县一个养殖场提供,鱼体质量约300 g,运回后饲养于体积约 3 000 L 的水泥池(3 m×1 m×1 m)中,用普通商品饲料喂养,适应2周后即挑选10尾健康的梭鱼,用MS-222麻醉,于无菌操作下解剖,取鱼皮、肌肉、肝脏、心脏、脾脏、肾脏、胃、肠、腹腔脂肪、脑和鳃11种组织,用液氮速冻后于-80 ℃冰箱中保存备用。   脂肪水平试验用鱼由江苏省射阳县朱平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提供,运回后用5%食盐水消毒,然后放入水泥池(3 m×1 m×1 m)中驯养10 d,挑选540尾健康无伤、规格均一的鱼种[均质量(9.5±0.3)g],随机分为6组,饲养于循环流水养殖桶中(规格:直径80 cm、高度70 cm、体积约300 L),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饲料。6种饲料配制如下:以鱼油为脂肪源,添加水平分别为0、25%、5.0%、7.5%、10.0%、12.5%,进口鱼粉、豆粕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脂肪含量分别为2.04%、4.83%、7.47%、979%、12.01%、14.59%,蛋白质含量为30.32%的6组等氮等能饲料,配方见已发表文献[4]。正式饲养期间,投饲率为鱼体总质量的3%~5%,每天分3次投喂,投喂时间为 06:30、12:30、18:30,试验期间除投喂外全天充氧,水温控制在(24±2) ℃,养殖60 d。试验结束后饥饿24 h,用MS-222对鱼进行麻醉,每个重复取3尾鱼,无菌操作下取肝脏、肌肉、腹腔脂肪用液氮速冻,然后放入-80 ℃冰箱中保存备用。   1.2试剂及仪器   Trizol Reagent(Promega)、反转录酶M-MLV、RnaseH、TdT酶、Taq酶、连接酶、SYBR ExScriptTMRT-PCR Kit试剂盒均购自TaKaRa(大连);Taq酶、胶回收试剂盒、pUCm-T载体购自上海申能博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由无锡淡水渔业中心农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