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两宋登临词中莫登高现象文化内涵.docVIP

浅论两宋登临词中莫登高现象文化内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两宋登临词中莫登高现象文化内涵

浅论两宋登临词中莫登高现象文化内涵   摘 要:登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一脉相承,它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与时代变迁密切联系,充满了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忧患和关注,与“诗言志”传统一致。登临之主题贯串了整个宋词,其艺术风格和内涵的变化,是和宋词的雅化过程和儒学的复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宋词中出现的“莫登高”现象与词体自身发展和宋朝风云激荡的历史密切相关,凸显了宋型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宋词 登临 莫登高      登高多于重阳日,后渐失避灾之意,惟故事相承。如南朝宋刘裕为宋公时,在彭城九日有项羽戏马台讲武习射;南齐武帝于永明五年九日有商飚馆登高宴群臣,皆为九日故事。《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登高望远从无意识的行为,上升到富于儒家政治理想和文化内涵的层次,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的标志和一种文化品格。《孟子?尽心》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更表现了一种不断奋发向上,胸怀远大抱负的精神欲求,这是孔子整个生命历程和精神境界的表现,从而构成了儒家不断汲汲追求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内涵。这和《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一致的。孔子的“泰山”之登为登高行为寻到了文化之根,同时也为后人奠定了登高之作的气魄和力度。   在登高之点,人们以一个卑微的姿态来承受古与今,成与败,豪情壮志与落寞现实的交汇,寻找个体以及个体所处的时间、空间在苍茫宇宙之中的位置。从心理发生机制而言,登高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现实情怀,它深深根植于社会、历史的时代变迁中,与个体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登临之作的内涵不脱“自己的穷通”和“国家的治乱”这两个范畴。个人的建功立业、感叹岁月流逝,羁旅乡情,闺情相思,历史兴亡都不过是对这两方面的具体诠释。“登高必赋”的士大夫情结与中国诗学中的“言志”传统实现了精神上的一致。   与“诗言志”的传统不同,宋词最初是以女性或模仿女性口吻来吟唱的,后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实现了宋词以言志为主体???―即“言志”传统的回归。随着柳永羁旅行役,辗转江湖,词境界渐渐阔大。苏轼的出现,使登临的主体一变而为文人、士大夫,所登空间从狭小的闺阁逐步走向现实中的山水、都市楼阁,表达的也主要是个体生存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从登临主体、空间还是表达的内涵而言,都体现出了登临“言志”的传统对登临词的影响,宋词在全面发展和成熟时,尤其在南宋,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与“诗言志”相同意义的“词言志”。登临词因其独有的风格与内涵的全面和丰富见证了这种发展和回归。但在宋代与登临有关的词作中有一个特别之点,那就是从“登楼无语”发展为劝人“莫登高”,这与宋朝风起云涌、荡气回肠的历史和词体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北宋初期,“莫登高”的现象并不普遍。“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柳》);“莫把阑干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万俟永《昭君怨》),词人们对功名事业的追逐使“京华”成为士大夫心中皇帝的象征和不得志时的宣泄之所。“等闲莫把阑干倚。马蹄去便三千里。三千里。几重云岫,几重烟水”(万俟永《忆秦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莫登高”更多地来自于爱情相思、离别所引发的愁不胜言,主要来自于个体受挫后的情绪突变。宋代文人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心态,向更深微、细腻、敏感的方向发展,词善于表达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细微变化的特性,适应了这种心理的表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因此宋初文人以 “婉约”为词正宗。登临词中的“莫登高”现象深受这种向内收敛创作心态影响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宋词最初产生于歌儿舞女之口,欲语还羞的女性特征的表现,这与词的特质是相符的。宋初与“莫登高”情绪同时出现的还有登高无语的状态:“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踏莎行》);“怅望倚危阑,红日无言西下。”(张杲卿《离亭燕》)这种登楼无语的状态一直贯穿到南宋,到了南宋中后期,这种无语状态就被“莫登高”逐渐代替,“莫登高”成为了宋人内敛情绪的普遍表现。   “靖康之变”使词人们无法选择地汇入国破家亡的时代洪流中,民族意识、“以天下为已任”、内敛心态交织在一起就使“莫登高”成为了南宋词人登高的一种习惯。夏承焘先生曾指出:“有宋一代词,事之大者,无如南渡及崖山之覆。当时遗民孽子,身丁种族宗社之痛,辞愈隐而志愈哀,实处唐诗人未遘之境,酒边花间之作,至此激为西台朱乌之音,洵天水一朝之文学异彩矣。”[2]宋代文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著称于世。朱熹在《跋范文正公家书》中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为士大夫的座右铭,并且《朱子语类》中又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