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聊斋俚曲尚劝诫审美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聊斋俚曲尚劝诫审美思想

浅论聊斋俚曲尚劝诫审美思想   摘要:聊斋俚曲关注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充分地体现了蒲松龄艺术创作惩恶扬善、醒世救弊的审美理想,可以说这与他的聊斋故事创作理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相互补充的。本文拟从尚劝诫文学渊源、创作目的以及俚曲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试阐述蒲松龄的尚劝试试诫审美思想。   关键词:聊斋俚曲;劝诫   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用白话及方言俚语填词、用明清间俗曲作唱腔设计而创作的一种说唱叙事曲种,其形式类似今天的琴书说唱和地方折子戏。据记载,蒲松龄著有俚曲十五种,有七种改编自《聊斋志异》。作品大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政治黑暗、民风民俗等,无不浸透了作者救世婆心的良苦用意。   聊斋俚曲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化蕴含的教化思想。《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肯定了诗的教化作用。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佛教传入我国,“因果报应”的理论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文学作品“劝诫”“劝善”的教化宗旨更明显。宋元话本的昌盛进一步凸现了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鲁迅在谈到话本的产生时说:“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而尤以劝善为大宗。”凌?鞒踉谄洹抖?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的人话中写道:“从来说的书,不过谈些风月,述些异闻,图个好听。最有益的论些世情,说些因果,等听了的触着心里,把平日邪路念头化将转来。”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兴起的通俗文学的发展,使尚劝诫的审美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审美意识,到了明代达到昌盛。万历中期以后大力推崇通俗小说的劝戒功能,尚劝戒的审美观由此扩展开来。因果报应这一现实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就成了小说作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劝善惩恶的手段。生活于明末清初的蒲松龄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俚曲作品也具有浓厚的劝诫教化审美思想。   聊斋俚曲的创作动机体现了作者尚劝诫的审美思想。蒲松龄虽然是被排斥在仕途之外的人,但他仍不忘以匡济天下为己任。《聊斋志异》的完成,并没有让他的“孤愤”情怀得到完全解脱,随着年岁的增长,“救世婆心”的思想变得更加强烈。惩恶扬善,醒世救弊,便成了俚曲创作的动机和主题。正如其子蒲箬所言:   如《志异》八卷,渔搜闻见,抒写襟怀,积数年而成,总以为学士大夫之针砭;而犹恨不如晨钟暮鼓,可参破村农之迷,而大醒市媪之梦也;又演为通俗杂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其救世婆心,直将使男之雅者、俗者,女之悍者、妒者,尽举而陶于一编之中。呜呼!意良苦矣!   可见蒲松龄创作俚曲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让它成为唤醒村庸市媪的“晨钟幕鼓”。蒲松龄的劝世热肠、救世婆心,是他创作俚曲的重要动机。虽然《聊斋志异》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文绉绉的语言很难在村汉农妇那里产生广泛影响。他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用百姓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生活。他希望通过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俚曲的传播,进一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慈悲曲》篇首的《西江月》中也倾吐了这种创作心声:   别书劝人孝弟,俱是义正词严,良药苦口吃着难,说来徒取人厌;惟有这本孝贤,唱着解闷闲玩,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情动念。若是看了说好,大家助毛攒毡,拿着当是《感应篇》,刻来广把人劝;……词句曾经推敲,编书亦费钻研,闲情闲意须留传,儿孙后日好看。   俚曲丰富的故事内容蕴涵着尚劝诫的审美思想。俚曲作品或揭露贪官污吏的种种罪行,抨击封建礼制的黑暗与腐朽;或反映黎民百姓的困苦灾难,讴歌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或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救世婆心宣扬伦理道德;或鞭笞嘲讽社会丑恶现象,赞美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其中反映家庭伦理关系问题的作品,则更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思想。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以“孝”为先。《墙头记》《姑妇曲》便是劝人行孝为善的典型。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墙头记》都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做父母的“养儿养女苦经营”,就是为了自己失去劳动力时能有所养。这种“反哺”式的生养观,要求儿女对父母要赡养孝终,这是传统观念中“孝”的内涵。但孝敬赡养老人一直是个大问题,许多儿女成家立业后,就把老人当成累赘,不但冷落,甚至撮上墙头,“两怪”便是如此。幸运的是张老汉有朋友王银匠的帮忙,才落得个寿终正寝,否则早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了。不孝敬父母的人最大的恶果是为自己绝了后路。当大怪受刑后让儿子为他擦擦腿上的血,儿子顶撞他:“俺不,怪脏的。”“俺爷爷长疮霎,教你给他看看,你就嫌脏,正眼不理么”,上行下效。“两怪”的不孝行为应该鞭笞,但每一个观者、欣赏者的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