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三步曲.docVIP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三步曲.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三步曲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三步曲   【摘要】从“方证对应”谈学用古法、“寻余所集”谈学用规矩、“思过半矣”谈学用创新三个层次阐述跟师后对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感悟,以验案指出导师运用经方的辨证及创新思路,探讨《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古法;规矩;创新;验案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37-0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以辨证论治为体系、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经典著作。该书具有极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故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有很多,但对于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各家学说无统一定论,笔者就自己跟师欧阳晓勇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感悟。   1第一步“方证对应”谈学用古法   “方证对应”首见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纵观《伤寒杂病论》可以看出,书中都是“证以方名”而“方由证立”,方证一体。对于初学者而言,《伤寒杂病论》首先是一部验方集,书中详尽的列出了很多“某某方主之”的病症,例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在临床中,可以通过“方证对应”来直接使用。但运用方证对应,不能只关注“方”、“证”,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相结合。对于初学者而言,建立“方证对应”的辨证体系有助于规范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细观《伤寒论》中的113个方证,可细分为基础方证和加减化裁方证,初学者首先学习基础方证,分析基础方证的因机证治。因某些方证散见于多经病证,内容涉及多条条文,故在学习中应运用“方证对应”、“融会贯通”的方法分析该方证的各个加减化裁方证,方能对此类方证有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例如柴胡汤类方证的基础方证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根据少阳病的提纲及《伤寒论》第96条可知,小柴胡汤有七大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机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方用小柴胡汤。但小柴胡汤所主治的病症相关条文涉及多经病证,如:太阳病,正邪交争(见96条)或伤寒见肝气乘脾兼里虚寒证(见100条)或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见144条)或郁热不解,热邪犯胃(见379条)而见小柴胡汤的主症时可知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可先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阳明病,热郁于里(见229条)或阳明中风,湿热内阻(见230、231条)见少阳、阳明合病,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当从少阳论治,宜用小柴胡汤;伤寒瘥以后,由于食劳或外感,更发热,亦小柴胡汤主之。柴胡汤证的加减化裁方证包括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通过一类方证的总结分析,才能在临床中运用此类方证时有法可依、有迹可循,方证对应亦是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基础和前提。正如《岳美中论医集》中所说:“仲景《伤寒论》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证候不变;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1]。冯世伦教授也指出:“历代运用经方或时方的名医,虽然学术体系各异,但都能运用其方药治好疾病,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暗合‘方证对应’”。故“方证对应”是学用《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但想要走好第一步的前提是熟读并背诵《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只有熟读才能活用。   2第二步“寻余所集”谈学用规矩   做好方、证在脑海中一一对应以后,第二步就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形成框架,即西医常说的诊疗常规。例如口干一症,循经不同,所代表方剂也各异:太阳病―五苓散、阳明病―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热病后期―竹叶石膏汤)、少阳病―小柴胡汤、太阴病―葛根黄芩黄连汤、少阴病―猪苓汤、厥阴病―乌梅丸或柴胡桂枝干姜汤。然后再根据病人的其他症状判断病位、病性,进行辨证论治,依法处方。   病案:患者周某,女,24岁,患者就诊时见面部散在分布粉刺、丘疹,两颊暗红、灼热,干燥、脱屑,面痒,遇热加重,伴口干欲饮,大便干,且月经将至,常有痛经,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痤疮,辨证属阳明热盛,津气两伤,治宜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60g ,炒知母20g,甘草10g,炒稻芽30g,潞党参30g,大红袍30g,马蹄香15g,炒香附30g,郁金15g,益母草15g,牡丹皮15g,焦山楂15g,僵蚕15g。3剂,日服2次,2日1剂。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皮损好转,痒减,口干明显好转。   按:患者面红、灼热、遇热加重,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