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黄宾虹艺术造诣
浅谈黄宾虹艺术造诣
摘要:由于黄宾虹把“技”提升到“道”的高度。一直很难令人把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他的艺术才渐渐受到重视,这是其时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虽受到了挑战但更深入人心了。
关键词:传统;“技”与“道”;“黄宾虹热”
一、黄宾虹的生平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黄宾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所作山水,浑厚华滋,有其鲜明的独创风格,在绘画理论研究上亦有卓越贡献。就作品而言,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开启一代新风。他的画结束了山水画坛上衰微萎靡的旧状态,开始了雄浑苍莽,大气磅礴的新时代,使濒临灭息的中国山水画重获新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中后期,画山水者鲜有不受其影响。
从黄宾虹的自述和汪改庐、王伯敏、裘柱常、赵志钧等所著年谱、传记中的记录可知,黄宾虹少年时代返歙参加科考时在亲友家中观摹、摹写古人画迹的主要对象就有王蒙、沈周、董其昌、查士称。这些最初的lj缶习,于黄宾虹有何意义,非常值得揣摩。元四大画家之一王蒙,在崇尚简逸的元代是个异数,所作山水,山体高峻浑穆,形质近于写实,其墨线被称作“解索皴”、“牛毛皴”,绵韧往复,密密匝匝。比较另三大家,黄公望的披麻皴相对舒朗松柔;倪云林的折带皴更是简练概括;吴镇则以粗笔刷写,水墨渊劲为特征。从技法上看,王蒙画法尤见繁难,而明人沈周上追元人,但较疏远元人简逸淡远的一面,独取王蒙的高远、深远构图,干而繁的皴笔,并由王蒙上追北宋北方画派的峻厚。黄宾虹既接受由宋苏轼、米芾而??董其昌一脉的文人士夫画理念,但在学画之初,倒没有囿于董其昌一味倡导的淡、柔、远即所谓的“南宗”趣味,而从技法全面、扎实的王蒙、沈周人手,夯实把握形质的能力和用笔用墨的手上功夫,此为初习的上佳选择。
从十三岁起,他“习之数年”的还有偏于水墨渲淡的董其昌、查士标的画迹。其中重要的是董其昌。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学说以及体现这一理论的书法,绘画创作都是画史上的重要事件。反观画史,除有董其昌以工致、写意,以审美趣味来作南北分宗外,应该还有这样一个画史事实,即以概念为目的绘画,如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从自然形质中跳出来,将人对自的感觉甚至将超自然的理念提升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无论对象、性情、笔墨都融会到感觉的层面而离现实形质很远,成功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概念画”。这种“概念画”以一种理念、一种方法论来超越绘画,超越画史,却可能规导着后世绘画的走向。
二、黄宾虹的“技”
黄宾虹曾在致裘柱常的信中说:“…学敦煌壁画。犹是假石涛,即真石涛且不足学,论者以石涛用笔有放无收,于古法遒劲处,尚隔一尘耳。”黄宾虹以其法度之严,看出了石涛的破绽。对于“扬州八怪”的画,不合法度之处,更比比皆是,黄宾虹都能深刻指出。他指出:“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法备气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然现于纸上。”今人学传统,若能看懂黄宾虹,则修养至高矣。
陆俨少多次说:“画要暗不要明。”其实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显然他是把“暗”理解成“黑乎乎一片”;“明”理解成“明亮亮的”。实际上,古人说的“暗”是指用笔要藏锋不露,要含蓄,“明”是指笔锋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而黄宾虹的理解力远不至此,他的笔是“笔笔皆暗,处处不明”,即不刻露,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其修养所致。黄宾虹对石涛的不满,还是从“法”着眼的:石涛作画不拘法,因此细细分析,石涛用笔确有可指责处,但他作画始终充满激情,对大自然始终保持新鲜感。而黄宾虹的画则不假思索,处处以“法”高显示其笔墨功力内涵,令人百读不厌,却忘记了他的麻木不仁――他从“技”人手,辅之以法,进而提升至“道”的高度,这一点无疑是长期以来人们难以读懂他的画的重要因素。故高岩之下必有低谷,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黄宾虹的画过于讲究“法”,则无激情。他以“法”眼看世界,处处是“法”,那么大自然的新鲜感对他的刺激就不大,所以他的画有点千篇一律,分不清哪是哪的山;是什么心境下的产物。盖一切为“法”所统,处处想到“法”,激情自然泯灭了,再新奇之境也被法度笼罩。因此,黄宾虹的画越是精心之作,乍一看越给人不快的感觉,当然细细地看,又很有味道,这味道仍是笔法高的作用。相反,他的小品和不经意之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