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田间诗歌观念与其抗战诗歌战斗力关系
浅谈田间诗歌观念与其抗战诗歌战斗力关系
1943年11月昆明的《生活导刊》创办一周年,印刷了一本《周年纪念文集》,刊登了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这在当时大后方文化界中形成了热烈反响和较大震动。诗人冯至回忆说,在对田间诗歌讨论最热烈、朗诵声音最高亢时,人们觉得战地的炮火再也不是那样辽远了,仿佛在自己身边。
这件事充分说明田间的诗歌有很强的战斗力。在田间手中诗歌不再是文人之间的高雅的评鉴欣赏活动,不再是书斋、书店和文人雅集时的点缀,也不再是研究室里的研究对象,而成了一种特殊时期的战斗武器。田间自己也曾说,我要使我的诗成为枪――革命的枪[1]。街头诗像小匕首出现各处,因而出现打倒敌人、动员群众及慰劳战士的明显作用,而他诗歌的战斗力也正体现在打倒敌人、动员群众和慰劳战士三个层次。
战斗力构成要素有三个:人、武器、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对诗人来说,文化工作是人的要素,诗歌作品是武器要素,诗歌创作方式是第三要素,本文主要从诗人的要素来分析田间诗歌特别有战斗力的原因。
田间1916年生于安徽,童年受传统旧式文学教育,《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学经典对他影响比较大,少年时代接触了新文学,郭沫若对他的影响较大。田间成长的1920、1930年代是中国社会黑暗和混乱的时期,少年时代曾两次亲眼见到爱国者代表共产党人被街头处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大学读的是英文,早就参加了左联,西方文艺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早年的诗歌创作中都留有痕迹。抗战爆发后,他来到解放区、来到边区,被这里人们的生活、劳动、精神状态所感染,而且接受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自己的创作观念开始转变,他说新必须从生活中的真来,作家是要在群众中成长的,继承以至借鉴国外,是一些次要因素。所以他真正自觉选择文艺方向、并取得成就的却是街头诗,走的是群众路线。
一、重视政治性和社会性
田间自觉把自己诗歌的政治性和时代性放到了首位。
纯文学研究领域有自己对文学的标准,一般是以人性为标准,这就使得“为人生”“为艺术”成为评价作品的最高目标,而把社会性放在了次要地位,政治性更次要。但在特殊时代里,有些文化工作者会自觉作出反向选择,田间就是如此。他说,诗和歌任何时候都需要政治激情,政治激情是诗的灵魂[3]。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他就认为诗人应该走群众路线,反映群众的思想,作品应该被群众听懂,甚至记住。当时的教育水平,乡村里的群众绝大多数都不识字,他作出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诗歌创作和评价取向标准――这一决定是很勇敢的。
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全民统一抗战,因此歌颂抗战中的英雄事迹,鼓励抗战前线的战士,鼓舞后方的群众,揭露敌人的凶残和蛮横,而这些都是田间作品的主题,这些作品中没有作者本人这个“我”,没有从所谓的“人性”出发展示其永恒的丰富性。但在那个时代,深刻地鼓舞了各个阶层的民众,点燃了他们的抗战热情,使中华民族免于遭受亡国灭种的毁灭,这是一种大爱。这种大爱逐渐也被文学研究者们所认识和重视,2015年著名学者北大的袁行霈教授主编了《诗壮国魂――抗战诗钞》[2],“诗壮国魂”本身就把特殊时期诗歌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即其政治意义和诗歌的社会功能揭示了出来。
二、时代感和现实性
童年时代至少见过两次爱国者被杀戮的场景,在田间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他曾在《田间自述》中写到:我亲眼看见,浩浩长江,不尽波涛,前年一日,奔流不息。大鸟翔其上,而那钢铁般的共产党人,临刑不屈,高呼口号。这爱国者的呐喊,义死者的呼声,就是它引导我,向前去,向前去!也可以说正是时代的呼唤,让童天鉴成了田间。
有一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时代的往往就是时代的,当一个时代过去,作品意义消失,往往就会被文学研究者们忘记。但究竟把谁当作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者呢?显然田间是把当代和后代的人民群众作为最终评价者了,他曾回忆当时住南娄山时,看到一些战士打篮球时,一边把球掷到球网内,一边嘴上嘲笑地学着某些诗人朗诵的声调;“呵呀呵”之类,很明显他们对某些诗并不欣赏,他说这并不是成见,只是一个时代的要求,作家不能不从这里得到教训,否则会受到历史的责难。诗的最终评价绝不是以什么诗人主观愿望来判断的,它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准,以历史为判断!他认为那是任何人也无法冲破的最伟大的历史发展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田间在抗战时期写的诗歌,反映的多是民族在面对压迫时期的苦难、反抗、斗争和胜利,而只要我们还在或者将要面临同样的情况,这种诗歌就会自然而然被记起来,将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这首著名的《坚壁》[3]:
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
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狗??盗”三个字把敌占区群众烈火般的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