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在沪语传承和传播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高校在沪语传承和传播中作用

浅谈高校在沪语传承和传播中作用   [摘要]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方言开始日趋式微,沪语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分析研究沪语目前面临的危机和使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真实案例,探讨高校在沪语传承和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沪语;危机;传播;校园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3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7 [本刊网址]http:∥   一、沪语的传承危机   上海社会科学院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如今即使是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六成左右能完全听懂且会说沪语。不少语言专家担心,这样的年轻人组成家庭,将不会再传承沪语,而沪语的消失也不再是危言耸听。   (一)一种方言往往就是一种文化   方言并不是普通的交流工具,数百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使方言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上海的传统文化,及其开放的精神就在沪语中体现出来。上海的地方戏曲、地方艺术都是以独特的上海方言为依托,才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同时,这些地方戏曲、民间传说、独特的俚语都需要靠方言来传承,用普通话根本无法做到。沪剧、独角戏、滑稽戏以及用上海人喜闻乐见的绍兴话唱的越剧,都是依靠沪语来进行传播,听不懂沪语,就丧失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沪语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语言魅力也是需要着重指出的。沪语的语言表现力之强不容小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表现“很”的意思,沪语中就“邪”、”“穷”、“老”、“瞎”、“鼎”等讲法;又如形容圆叫“的粒滚圆”,形容脆叫“刮辣松脆”,形容青叫“碧绿生青”,形容生叫“面熟陌生”。在描绘颜色方面,形容白叫“雪雪白”,形容红叫“血血红”等,顺口悦耳,充满海派气息。   一座城市所使用的方言,关系到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学习父辈们从小说到大的沪语是理所应当的事。很多新上海人和他们的孩子也希望能学会沪语,一口流利的沪语能拉近自己和“老上海”们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二)媒体责任的缺失和误导   沪语离开电视节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孽债》、《夺子战争》、《何须再回首》等等,都是十几年前推出的几部经典沪语电视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不断地发展,从沿海城市逐步演变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沪语的存在价值似乎逐渐减弱,类似的沪语节目逐渐从荧屏上消失。   上海电视的大部分受众仍旧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90后的这一代,小时候接触的还是《红茶坊》、《老娘舅》、《开心公寓》等一系列极具上海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通过观看此类沪语节目,孩子们甚至能够自学沪语。在这种沪语的文化以及氛围中,人们很容易就能够接受、认同并学习海派文化。而在当下的上海电视节目中,充斥着英语、日语及带有北方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这样的环境对于还本地孩子们来说,一方面对于学习掌握上海方言没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孩子们”也无法将海派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张谊生曾表示,当前上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有被普通话同化的趋势。保存标准的上海方言很有必要,毕竟“上海话是海派文化的根基”,上海话保留了不少古汉语里的字词,历史悠久,保护上海话其实就是保护上海文化,上海文化的根绝对不可以断。   二、沪语传承和传播的现状   在文化大发展进程中,方言的保护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过去一年,倡导沪语的讨论一直持续,围绕着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学界、媒体和社会诸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致力于吴语研究和方言保护的上海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只要给市民自然表达的环境,上海话将继续保持它的活力,因为上海话是上海人、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母语。   (一)沪语节目的回归   令人可喜的是,从2013年起,在告别荧屏多年之后,沪语电视剧在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重新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热播剧《断奶》、《婆婆来了》、《保姆》、《月嫂》等。电视剧频道沪语剧项目负责人强隽表示,进行这一尝试,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观众对沪语剧兴趣很浓,保护沪语文化特色的呼声很高;另外电视剧频道每天播出的吞吐量很大,在电视剧资源较为稀缺的情况下,我们希望能新开辟一些渠道,带给观众更多有特色、接地气的电视剧。”事实上,在正式排播之前,电视剧频道开展了大范围的观众调查。2014年7月,频道先后进入沪上各大社区举办沪语剧看片会,分发并回收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有83%的观众表示非常期待播出,无观众表示反对。更有观众反映,在荧屏上看到沪语剧的机会少之又少,除了沪语版《新闻坊》、《老娘舅》、《一呼柏应》等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