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拾遗记中求仙长生故事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嘉拾遗记中求仙长生故事探析

王嘉拾遗记中求仙长生故事探析   摘 要:前秦王嘉著、梁萧绮整理的《拾遗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记录了很多前代未载的神话和掌故,尤其对“长生不老”故事的记述颇具特色。本文拟从《拾遗记》“求仙长生”故事的出现与德行、源于自然的长生灵药、凡人与神仙的互动三个方面切入,探讨这样叙述的目的,归纳出作者对“求仙长生”行为的态度。笔者认为:作家实际上否定了耗费人力物力、一味“求仙长生”的行为,而应当以现世行动为旨归,从而引导黎民百姓有所信仰有所寄托。通过这样一种书写也反映了魏晋混乱时期百姓对安宁治世的向往,正因如此《拾遗记》也更具有其现实劝诫意义。   关键词:王嘉;《拾遗记》;求仙长生;劝谏世人   一、前言   “五胡十六国”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连续不断,民族冲突尖锐。经年累牍的厮杀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以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来描述毫不为过。当是时恐惧、迷茫和幻灭的情绪蔓延,佛道思想日益盛行,信众甚多,亦获得了不少统治者的赞许和鼓励。以其的故事情节神秘莫测而曲折奇诡的《拾遗记》便出现在这一时期。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明代学者胡应麟认定它是南朝梁代萧绮所作,中华书局1981年版《拾遗记》认为:“《拾遗记》正文的辞采,靡丽之中略显质朴,而《录》语的句法,纯然是地道的骄文;正文内容侈谈怪异,属于道家方士本色,而《录》语,则对正文屡加驳辩,俨然一派儒家说教。从这两个互相混杂而又彼此抵牾的部分中,断定它们绝非出于一人之手,必是王嘉原撰,萧绮序录,厘为十卷。”[1]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神话历史辑佚,又有奇闻异物搜罗,第十卷《诸名山》又舍弃历史演进纵轴,秉承《山海经》遗韵介绍了多座海内名山。由于受到西晋十六国时期佛道风行的影响,再加上王嘉本人的道教背景,《拾遗记》中始终弥漫着浓烈的宗教色彩。死后重生、天有异象、求仙得道等等故事比比皆是,而王嘉也正是利用这些编拟的故事传播道教思想,提倡积极寻求生命的超越,以期达到一种追求永生的境界。   “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在《拾遗记》按照年代编序、兼具地理博物特色的记述中,有关于追求“长生不老”的情节不绝如缕。首先,这其中既有道教方士献策,也有外国使者朝贡带来的异闻。其次,《拾遗记》中提及的追求长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道教传统讲求炼丹飞升,而王嘉则记录了很多日常药食也可作为“不死药”的情况。第三,“求仙长生”的故事情节不再仅仅限于神话中的人物,而是贴近现实,进入近代帝王将相的记录里,作为一种独特的元素共同参与到强调人为、达成天人和谐、追求对有限生命超越的主旨阐释之中。   二、“求仙长生”与“德行”   上古时期神话故事丰富,它们一方面有记录族群历史、传承部落共同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对部落英雄和领袖的赞颂,以期达到荣耀自身,获取精神力量的功能。在《虞舜》一则中,虞舜死后葬于苍梧之野:   “有鸟如雀,自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丘坟。……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今苍梧之外,山人采药,时有得青石,圆洁如珠,服之不死,带者身轻。[2]   显然,因为虞舜所葬苍梧才引得凭霄雀的到来,而这神鸟口中所衔的青砂珠更有服之不死,起死回生之功效。《虞舜》第一次提到了有关平常百姓可以长生不老的条件,部落领袖的福泽延及至今,不能不说是对后代的恩惠,能令人长生不老的“青石”存世本身也是对祖先的绝佳纪念。这同样也告诉了我们,“长生不老”愿望的实现从发端处看是由部落领袖(皇帝的前身)始,再推及到平常百姓。同一篇中还记录了孝养之国的百姓因重视孝悌而获得长命,“俗人年三百岁”,虞舜特地封之以赞扬。   此外,《燕昭王》篇中记载卢扶国仁孝和睦,百姓皆岁登百岁以上,感动天地,令人羡慕不已。[3]这里虽然带有一定儒家忠孝思想的灌输,或为萧绮补撰,但百姓寿命可以长达百岁,作者认为这是忠孝行事所带来的褒奖,因而评论道“德之所洽,群祥咸至矣”,肯定了“德”的重要性。《燕昭王》以下诸篇也继续沿着这样的轨迹,即“长生求仙”的欲望多来自帝王贵胄,而是否达成又往往取决于其“德行”。昭王纳广延国善舞美女二人,夜夜笙歌,又好神仙之术,搜罗天下奇珍异物,引得大臣甘需进谏[4]。甘需假托自身游历经验以献言,指明昭王如此行事不可能得到长生之术。昭王体悟了其中道理,杜绝沉浸女色美食等不当行为,奖掖了直臣甘需。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确认前文归纳的有关“长生”的两个元素:其一是君王的肉体感官欲求,第二是与个人“德行”的关联。   在仰视了遥不可及的上古神话故事之后,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燕昭王和他追求“长生”的故事,开始贴近日常生活和现实,让这些记录有了可信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