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平民领照渡台范围探析.docVIP

清前期平民领照渡台范围探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期平民领照渡台范围探析

清前期平民领照渡台范围探析   摘要:清前期的领照渡台制度,初期仅以防止“奸民”渡台为目的,家眷渡台可能还未被严厉禁止。康熙五十年前后,由于担心渡台人口增长过快,提出限制“无产业无家室”的单身民入渡台,清廷对于领照开始有更明确要求。雍正二年前后开始严格禁止偷渡,领照内容更加细化。此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几乎禁止新的民人渡台。清廷严禁民人渡台的原因,一是担心台湾人口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限度;二是怀疑冒险渡台的闽粤穷苦民人品行非良,人数过多将致“无穷之害”。朱一贵起义更加重这一判断。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福康安等人的实地调查让清廷比较客观地认识台湾与民人渡台问题,重新允许单身无业民人渡台,并允许搬眷。至此,领照渡台制度的内容基本稳定下来,直到牡丹社事件后被放弃。   关键词:领照渡台制度;搬眷渡台;台湾人口;偷渡   中图分类号:K249;K29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2-0076-09      清统一台湾后不久,便将领照渡台作为管理祖国大陆民众渡台的基本制度,并一直延续至清末,领照渡台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长期的施行过程中,随着清廷限制渡台政策的宽紧不同,领照渡台制度的内容与执行的力度时时在变。其中,领照渡台人群的选择尤其值得关注,这不仅反映了清廷对民人渡台问题的看法的变化,甚至也透出清廷对治理台湾的总体认识的转变。不过,限于资料的匮乏,以往研究清前期的移民政策,主要集中于禁止偷渡与携带家眷政策及其演变方面,专门探讨领照渡台政策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依据近年相关研究的拓展与材料挖掘的深化,拟对清前期领照渡台政策的人选及其变动作些探讨,着重分析清廷限制民人渡台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      一、以招徕垦荒为主,限制“奸民”渡台      领照渡台制度自确立伊始,便成为清廷管理内地民人渡台的基本制度,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早期的民人渡台政策,至今材料仍近乎空白,我们只能从少量的史料中略作推断。以往学界曾认为清将台湾纳入版图后,便实行了限制民众渡台的“三策”。近年的研究已基本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如邓孔昭教授便认为,所谓限渡政策不应是开始便制定的,而是不同时期政策的集合。   清统一台湾伊始,康熙帝即开放海禁。当时清廷已经在考虑制定政策,维护渡台的秩序。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任水师提督施琅便上书建言,应制定相应措施,对渡海贸易与采捕船只进行有效管理。现可见较早提及领照渡台的文献,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起任台湾府府学教授的林谦光所撰的《台湾纪略》,其中写道:“北线尾、鹿耳门,为台湾之门户;大线头、海翁窟,为台城之外障。舡之往来由鹿耳,今设官盘验。”更可靠的证据则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时任台湾知县陈??在《条陈台湾县事宜》中谈到如何防止“奸宄之徒”渡台时,要求守卫厦门、金门、铜山的官员,必须逐名查验“本地方官照票或关部照牌”,填好“上报单”,方可渡载。待渡船至台后,台湾的把口官再一次按报单逐名验明后,方许上岸。而民人到目的地后,还须将照单与招牌交给当地印官验明登簿,以便安插查考。从陈殡的条陈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领照渡台制度。虽然尚无直接文献可以说明此时什么人可以领照渡台,但当时制定领照渡台政策可能是为禁止“奸民”渡台,而非限制一般民人渡台。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时任福建巡抚的张伯行所言:“台地自开辟以来,往来人民,络绎不绝;水口稽查,就地安插,原以杜匪类窜伏之患。”陈??在《条陈台湾县事宜》中提到,清廷听任只身民人随意请照进出台岛,故其去来无常,“入水未几,俄而请照出水”。至于携带家眷问题,张伯行在《申饬台地应禁诸弊示》中提及,在港口负责稽查官吏对携带家眷渡台的民人,“其索费更多数倍”。可见,当时携带家眷即使受到限制,也并非被严格禁止。   实际上,当时清廷希望招徕更多的民人赴台开垦。诸罗县首任知县季麒光便主张招集丁民,开垦南北荒地。直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陈??调任台厦兵备道,仍致力于招徕开垦,发展北部,并建议将之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以垦地之多寡,户口之登耗为吏治殿最”。如上所提陈??驱逐游手之民的条陈,要求严查不事生产的游民的同时,仍强调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赴台民人:“大抵有益于地方之人不可不招之使来,有害于地方之人不可不逐之使去。士农工商,各专一业,此有益于地方之人也。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此有害于地方之人也。”换言之,只要身有一技之长,有事可做,而非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民人,皆可入台营生。   当时选择偷渡的民人,不少是出于逃避官渡之费,而非不能领照渡台。如陈??所言,除了不能领照渡台的“奸民”,普通民众搭乘商船,以贸易的名义过台,费用大概只需二三两脚费。而官吏需索,单出入港,就需七八金。还不包括到台的输丁、安插费用。对于无地单身的贫苦民人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