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docVIP

社会转型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转型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

社会转型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研究   摘 要 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在社会转型时期,涌现出许多社会问题。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多发态势。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由个人实施的严重暴力犯罪,又称为“一个人的恐怖主义”。由于其突发性、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犯罪手段的残忍恐怖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等特点,使得整个社会人人自危。解决该问题日益迫切。因此,研究分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诱发原因和规律,探寻建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防控机制,对于保障社会安全稳定,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个人极端 暴力犯罪 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频频发生,仅2010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六起砍杀学生儿童的事件,致24人死亡,69人受伤,惨绝人寰,震惊全国。2013年又接连发生了厦门BRT公交纵火案和首都机场航站楼爆炸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和极大的恐慌,造成整个社会人人自危,安全感急剧降低。公安部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打击和防治,但却屡禁不止,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入2014年,又相继发生多起触目惊心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5月6日,广州火车站发生砍杀事件,造成6人受伤;5月21日,一大学生在台北地铁砍杀无辜乘客,造成4死21伤;10月29日,湖北房县发生特大连环撞人事件,凶手因感情纠纷杀人后驾车肇事,造成2死17伤;此外,还有针对小学生的事件,如9月26日广西灵山4名小学生在上学路上遇害,10月31日江西上饶3名小学生遭砍杀。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后竟是众多鲜活的生命,无不让人痛心疾首。但痛定思痛,在我们为此惋惜哀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去探寻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防治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带着这样的目的,笔者通过研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最新案件,分析其性质与规律特点,寻找出其发生机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相应防治对策与机制的建议。   1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概述   1.1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概念   其实关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在我国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该类犯罪由来已久,近年来尤为严重,自实务部门提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说法后,逐渐为学界所接受。有人也称之为“个人恐怖犯罪”,但并不十分准确。我们认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应该归属于暴力犯罪的种类中,而非恐怖犯罪。恐怖犯罪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制造恐怖气氛的组织行为,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则是为满足个人目的而实施犯罪的个人行为,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讲,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单个行为人为了达到发泄私愤、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等目的,以极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运用爆炸、砍杀、放火、枪杀、车撞等暴力手段,以社会或他人为侵害对象,危害后果特别严重的犯罪。   1.2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基本特征   首先,犯罪行为的实施主体具有个体性和弱势性。一方面,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非由组织实施,因而具有个体性。另一方面,这些犯罪主体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地位,经济收入少,社会认可程度低,社会适应性差。由于流动机会的缺乏和上升渠道的受阻,导致其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当他们受挫后,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往往会将怨恨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其次,犯罪目的是为了报复泄愤或表达诉求。比如厦门公交纵火者陈水总,和妻子都没有工作,生活拮据。外出打工而被取消低保,年龄被派出所弄错而无法申请社保医保,长达数月的上访也无济于事,这些日益积累的挫折使他对生活心灰意冷,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这类案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贫富差距、拆迁、污染等社会问题,最终激发矛盾,引发血案。   再次,犯罪手段具有恐怖性和暴力性。犯罪嫌疑人为了得到关注,多运用爆炸、砍杀、放火、枪杀、车撞等暴力手段以求造成轰动效果。这些手段具有极大的杀伤性,更能营造恐怖的氛围。例如,2014年5月21日,大学生郑捷在所搭的回程捷运列车行经龙山寺站不久,拿出预藏多时的两把刀对车厢的乘客进行无差别杀人攻击,这种随机砍杀乘客所造成的恐怖效应十分巨大。   最后,被害对象具有不特定性。侵害目标泛众化是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最突出的特点。在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中,大部分犯罪嫌疑人为了宣泄内心痛苦,把不满情绪转嫁于社会,而将侵害目标指向社会公众或不特定人群。过去发生的系列校园惨案针对的是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在车站、地铁等公共交通场所发生的案件则针对的是乘客这个不特定群体。因此,这类犯罪也被称为“无差别”杀人事件。   2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   2.1社会外因   首先,社会结构失衡是产生许多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诱发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潜在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二。 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远远落后于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