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中暑叙事风格和象征解读
                    电影中暑叙事风格和象征解读
    电影《中暑》是一部故事片,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根据伊万?布宁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暑》(1925)和1918-1920年的日记《被诅咒的日子》改编拍摄而成。这部影片2015年摘得了俄罗斯电影金鹰奖(仅次于尼卡奖的俄罗斯影坛第二大奖),并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中获得了“金爵奖最佳摄影”和“最佳影片”提名。 
  一、 电影《中暑》的创作背景 
  导演很早就有了根据布宁散文作品拍摄电影的想法了。但直到2010年,导演才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在首映后的采访中,尼?米哈尔科夫说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家的词的合成法,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在30年的时间里我无论如何都要重新拾起拍摄《中暑》的想法。《中暑》不仅仅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中暑》是天意,是魅力,是极微小和难以察觉的,是只有两个人才能理解的。我曾11次手抄小说……然后在某个时刻我明白了,我想在电影中展示各式各样的布宁,截然不同的、容易认出的和绝对陌生的布宁。这样就有了把《中暑》和《被诅咒的日子》结合起来的想法,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以红线的方式穿进沙俄时期、革命时期的生命和死亡中。 
  改编过程中,米哈尔科夫尽力遵循布宁成熟作品的风格,熔铸进其作品的主题,遵循其作品风格进行再创造。就这样,在布宁《中暑》和《被诅咒的日子》两部作品改编的基础上,电影《中暑》应运而生。 
  仅有5页内容的短篇小说《中暑》描写了一段短暂而悲伤的爱情故事。布宁的日记《被诅咒的日子》写于1918-1920年,记录了在莫斯科和敖德萨的革命活动以及自己的想法。如果仔细对照原著和电影,就会发现电影中布宁出场的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剩余的150分钟则完全是导演米哈尔科夫所创作,也许这是对布宁作品的延续。电影《中暑》开头比原著长数倍,原著的情节、人物性格也都被大量改动,而《被诅咒的日子》在影片中几乎没有什么直接体现。电影中所谓改编自它的部分在某?N意义上是布宁的小说新编的续集,讲述了以小说主人公为代表的白军军官在内战中的命运。续集(内战)和“正传”(爱情)这两条线在影片中交叉并行,还混杂了许多支线,一系列闪回镜头将两部分联系了起来。 
  电影讲述了1920年沙俄帝国最后的日子:共产主义革命正在酝酿。忠于沙皇的最后一批官兵被集中到一个战俘营地等候莫斯科关于他们命运的最后审判……一名陆军上尉在这满目疮痍的环境中,回忆起多年前自己还是中尉时与一位美丽神秘的无名女郎的浪漫邂逅。他们的命运在一趟船旅中不期而遇。该女郎已婚,中尉自己也已订婚,尽管阻碍重重,却彼此难以抗拒。正如所谓的“中暑”,他们共度了激情一夜。那个唯一的夜晚上尉依然记忆犹新,直到如今他还沉浸于那个富丽堂皇的沙俄与美好生活的追忆中……同时他向自己提出问题:“谁该为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情负责?”直到上尉和整个集中营白军俘虏上了运送至奥加科夫的船才停止了这种折磨。昔日的白军上了驳船,船开向海洋深处,沉没了…… 
  二、 电影《中暑》的叙事风格 
  导演在电影中的技法精湛,双线叙事娴熟。他擅于把控戏剧张力,精准拿捏微小细节。对铺垫伏笔的耐心,对意象的独具匠心,导演都表现出了上乘水准。 
  (一)双线叙事结构交叉并行 
  电影《中暑》采用双线并行叙事,主线讲的是十月革命后白军被俘,等待苏俄处置的故事,辅线讲的则是男主――白军上尉,多年前乘船时的一次激情邂逅。影片没有刻意营造对过往时代的沉湎,它做到的只用镜头呈现,却不代替观众思考。苏维埃初期阴沉灰暗的现实中充满了沙俄阳光灿烂的过去。影片主线冷峻沉重,辅线奔放浪漫,导演将两种风格来回切换,主线思考战争、思考生命,辅线体会爱情、体会本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会两种不同的氛围。 
  两线所代表的时空并没有太大的有机关联,如果一定要说有,只能是那个陪过中尉一段时间的小男孩,他后来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并亲手结束了已经成为上尉的男主人公及其他白军俘虏的生命。1907年追着马车要将怀表还给中尉的男孩,与1920年操持生杀大权的红军战士,产生了最直接、最根本的身份关联,但这时已经是电影结局了。另一个关联就是上尉那块失而复得的怀表。怀表封存了上尉那段美好的时光,而驳船的沉没也将白军的生命封存。 
  (二)对俄罗斯经典文学艺术的互文 
  互文性这一术语是由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刊登于《如是》(Tel Quel)杂志的两篇文本中运用的。戏拟是互文手法中一种重要的手法之一。出身文学艺术世家的尼?米哈尔科夫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根基和底蕴,在影片中,导演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了戏拟。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所在的轮船上,两个女学生一直在争论一名乘客是不是契诃夫(契诃夫逝世于1904年,而这段戏可推断发生于1907年),甚至找他签名。而这位“契诃夫”其实名叫特里果林(和契诃夫戏剧《海鸥》中的老作家名字一样)。这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