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微晶酶制备工艺及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研究-生物化工专业论文.docxVIP

包衣微晶酶制备工艺及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研究-生物化工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衣微晶酶制备工艺及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研究-生物化工专业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微生物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醇用量少 及污染小等优点,但游离脂肪酶价格昂贵,稳定性较差,反应后无法回收再利用, 以其为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成本较高。因此,新型生物催化剂及催化工艺的开发及 利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高效、快速且简便的包衣微晶酶法(Protein- Coated Micro-Crystals,简称PCMCs)固定洋葱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 cepicia lipase,简称PS脂肪酶),提高脂肪酶催化性能,并将固定化酶(PS-PCMCs)运用于 以乌桕梓油为底物的生物柴油制备中,主要结果如下: (1)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得到PS-PCMCs的最优制备条件为: 62.3 mg PS酶溶于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pH=7, 50 mmol/L)中,再向其中加入405 μL 饱和K2SO4溶液后混匀,随后将混合溶液逐滴加入到6.270 mL丙酮中,并保持震荡状 态(150 rpm),然后离心5 min,4800 ×g,移去上清液,再使用2 mL丙酮冲洗沉淀一 次,将所得沉淀真空干燥后既得PS-PCMCs。此PS-PCMCs催化545 mg大豆油与146 μL 乙醇在40 oC及200 rpm条件下反应12 h制备生物柴油,其得率可达91.27%(相应固定 化率为87.22%),而同等条件下PS游离酶催化反应的得率仅为48.72%。 (2)对PS-PCMCs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表明:PS-PCMCs的最适反应温度达60 oC,其生物柴油得率为99.83%,而PS游离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oC,其生物柴油得率 为56.64%;经热处理(25-70 oC)1 h后的PS-PCMCs于60 oC催化反应得到的生物柴油 得率均在92.52-99.64%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而PS游离酶的催化活性随处 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此外,PS-PCMCs经疏水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处理3 h后,催 化活性仍较高,如经甲醇处理后其生物柴油得率仍有67.71%(PS游离酶基本失活), 经四氢呋喃、叔丁醇、正己烷、正庚烷及异辛烷处理后,其生物柴油得率仍可稳定 在92.84-97.41%范围内,说明PS-PCMCs的有机溶剂耐受性较好。当以PS-PCMCs催 化不同油源制备生物柴油时,多数油源的生物柴油得率均高于83%,特别当以酸值较 大(17.80 mg-KOH/g-油)的乌桕梓油为反应底物时,未经任何优化其得率高达 II 91.08%,说明PS-PCMCs底物适应性广泛,工业化应用前景较好。经扫描式电子显微 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简称SEM)检测发现PS-PCMCs的物理形态与K2SO4 晶体及PS游离酶极为不同,这从侧面揭示了包衣微晶酶的形成过程。圆二色谱仪 (Circular Dichroism,简称CD)检测得出PS-PCMCs蛋白质的α-螺旋含量较PS游离酶 减少;相反,其无规卷曲含量较游离酶增加,这种二级结构变化可能是固定化酶活 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3)本文采用以最优条件制备的 PS-PCMCs 催化乌桕梓油与乙醇合成生物柴油, 实验得最优制备条件如下:乌桕梓油量为 588 mg,加酶量为 20%,醇油摩尔比为 4: 1,正己烷与油体积比为 1:1,不含水,反应温度为 55 oC,转速 200 rpm,反应 12 h 后其生物柴油得率高达 98.50%。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进行了 考察,结果表明:批次反应后,PS-PCMCs 若不经任何处理,其催化活性下降较快。 若在催化下一批次反应前使用丙酮处理固定化酶,则经 8 批次反应后,其生物柴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