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讽叙事策略在电影倭寇踪迹中运用.docVIP

论反讽叙事策略在电影倭寇踪迹中运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反讽叙事策略在电影倭寇踪迹中运用

论反讽叙事策略在电影倭寇踪迹中运用   【摘 要】“实战派”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是导演徐浩峰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改编自其早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影片讲述了明朝末年两个戚家军旧部武将想在武行中为戚家军军刀和技击术开宗立派的故事。反讽贯穿于整部影片,导演运用反讽的叙事策略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武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关注“人性之尴尬”的文化批判视角。   【关键词】《倭寇的踪迹》;反讽;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89-03   “实战派”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改编自导演徐浩峰本人的一部中篇小说,是其自编自导、自己担任武术指导的处女作。它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特技”武侠,没有“飞檐走壁”和“电脑合成”,只有中华武术中真实的“挪转腾移”和“寸劲发力”,是写实武侠的代表作之一。该片曾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温哥华电影节以及韩国釜山电影节等十余个国际知名电影盛事,并荣获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处女作导演提名、第33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新导演提名、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等多项殊荣。影片讲述了明朝末年两个戚家军旧部武将想在武行中为戚家军军刀和技击术开宗立派的故事,其中掺入了导演自己对中华武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思考,以及一种关注“人性之尴尬”的文化批判视角。反讽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无论是片名设计、主题阐述,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处处体现出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充满反讽意味。   一、何为“反讽”   在具体探析影片《倭寇的踪迹》中的反讽运用前,首先需要对“反讽”这一范畴进行阐述。“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最初作为一种现象而存在,该现象古已有之,例如在《奥德修记》中,求婚者当着奥德修斯的面,以嘲弄的口吻说他再也不能返回故乡了。“反讽”一词则最初源自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古希腊文“eironeia”,此时的这个词并不是用来描述“反讽”,而是用来形容“一个受苏格拉底嘲弄的人”,其意思近似于“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eironeia”这个用来指称行为方式的术语也渐渐开始用来指代虚假语言的运用,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即“以反讽性褒扬予以责备,或以反讽性责备予以褒扬。”[1]P21而对于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而言,“这个词或是一种辞格,或是纯然令人赞美的苏格拉底式‘温文尔雅的佯装’,即一种作为普遍可见的谈话习惯的反讽。”[1]P21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西塞罗所辨别的两种反讽含义之间又加入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含义,即“由辞格到整个论辩的扩展”。直到1502年,“irony”一词才在英语中出现,源于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几种译本,是其中“peripeteia”(情况的突然逆转)一词的译名。在西方,反讽概念的演变过程十分缓慢。18世纪初叶,西塞罗和昆体良赋予“反讽”的含义即“作为辩论中对付敌手的方式和作为整个辩论的语言策略”,并没有得到重视,“大约有二百多年,反讽主要是充当辞格使用。它被定义为‘说与本意相反的事’、‘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者为褒扬而责备’和‘进行嘲弄和戏弄’。它也用来‘掩饰’(甚至是非反讽性的“掩饰”)、‘克制陈述’和‘歪曲模仿’”。[1]P23到18世纪上半叶,“反讽”的含义才又扩展到作为行为方式的反讽。总体来说,直到18世纪中叶,西方的反讽概念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大体不超出昆体良所理解的水平。   “反讽”一词开始获得新的含义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这源于德国多年来在西方思想界保持前导地位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思考,此时期研究“反讽”概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F?施莱格尔、A?W?施莱格尔兄弟和卡尔?佐尔格。A?W?施莱格尔持一种严肃和诙谐或者幻想和求是相互平衡的反讽概念,即“反讽……可以说是一种与描述本身交织在一起的表白,它多少清楚地表明:在幻想和感受这两个问题上,它具有过于偏重一方的倾向,但通过这一点却再次达到了平衡状态。”[1]P27后来英国评论家、诗人理查兹也认为“反讽是为了获得‘平衡状态’,而‘引进反面事物即辅助冲动的做法’”,[2]P250该定义成为20世纪新批评派反讽概念的基础。卡尔?佐尔格断言,反讽“始自对整个世界命运的沉思”。F?施莱格尔认识的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的认可”,[1]P28即认为在人与其他事物、在生与死、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立中存在着反讽,这种观点在反讽概念的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1833年,英国历史学家康诺普?瑟沃尔在其《论索福克勒斯的反讽》一文中赋予了反讽概念新的名称,即“辩论反讽”和“实用反讽”。显然,前者只是将西塞罗和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