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适对诗史学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叶适对诗史学解读

论叶适对诗史学解读   摘要:叶适认为,《诗》既是儒家经典,本质上又是史书,故对《诗》亦应从史学角度展开解读。他联系历史对小《序》进行辨误,试图还原诗教原貌;利用《诗》《序》、周史考补《诗》本事,意欲彰先圣教化,获得经世治国的教训与启示。叶适反对“孔子删诗说”显示了他对史实及《诗》文本的尊重。叶适以史解《诗》既为匡补汉、宋之学流弊,又反映了他兼顾经史、核义理与见事功并重的治学思路。叶适阐发的“经亦史”的观点代表了“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观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改革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   关键词:叶适;《诗》;《序》;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1-0144-06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南宋中后期文坛领袖,同时也是浙东史学之一家。叶适治《诗》与时人不同,他认为“经亦史”,“言周人之最详者,莫如《诗》”①,故治《诗》当兼顾经史,以免“专于经则理虚而无证,专于史则事碍而不通”②。叶适以史解《诗》主要表现为运用史料、史论观点和史学思维分析探讨《诗》《序》文本、《诗》的编纂等相关问题。目前学界论及叶适对《诗》的解读,多注重他从经学或文学视角的阐发,故本文选择叶适对《诗》的史学解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容、原因与意义。   一、小《序》之完善和辨误   叶适认为《序》和周史是解《诗》的重要依据。他对小《序》附会历史解《诗》以构建《诗》教体系的做法亦持肯定态度。但南宋废《序》之论汹汹,学者或视《诗》为单纯歌诗而不察其义,或废《序》以义解《诗》。此二者叶适均不赞同,他认为前者过于浅薄,“读是诗者,徒乐其词而不察其事,则于治道失之远矣”③;后者则太褊狭,小序虽有不足,在更多情况下又足为解《诗》之助:   作《诗》者必有所指,故集《诗》者必有所系;无所系,无以《诗》为也。其余随文发明,或记本事,或释《诗》意,皆在秦汉之前,虽浅深不能尽当,读《诗》者以其时考之,以其义断之,惟是之从可也。专溺旧文,因而推衍,固不能得《诗》意;欲尽去本序,自为之说,失《诗》意愈多矣。④   因此,叶适主张结合历史与《诗》文本,对《序》中不实之言进行辨疑与纠误,以完善《序》的解《诗》之功用。   在叶适看来,《序》之不妥无外乎两种情况:   第一,经师识史不精,论《诗》所涉历史有误。如《郑风?叔于田》和《太叔于田》两篇,《序》均称“刺庄公也”⑤,讽刺庄公不知约束共叔段的造反之心。叶适引《春秋》认为郑伯实属有意纵容共叔段,而非不知祸患将至,“叔段二诗,美其于田于狩,劝其释??鬯弓,智者知其入于死亡之地矣,非为庄公忧也”⑥。后世史学家也多与叶适观点一致,叶适所论不谬。   再如论《秦风》,序者认为秦人粗蛮之日久,故不易接受王化德泽。   信如序《诗》之言,治国之道,仁义者美成,   暴强者恶熟,积习渐靡,民之好尚久而犹存,后人虽欲转移,未易为力。⑦   叶适举唐尧之事予以反驳:“按序《诗》,晋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⑧晋能续唐尧之风,而秦不能得宗周美德,序者的说法显然前后矛盾。叶适分析历史后认为真实情况是:   以《诗传》考之,周东诸侯之国,尚为王化所流,德声仁泽见于歌咏,蔼然不绝,安有宗周本根之地,千三百年教化之久,其去而为秦未数十年,而勇鸷劲强,轻斗喜杀,乃不复有文武成康之仿佛欤?盖民心无常,惟上所命,从古而然,圣贤所以兢兢业业,日慎一日,未尝以既成之治、有余之泽为可恃也。经师相传之论,出于想象,失其实矣。⑨   秦虽承宗周故地,但没有继承宗周教化以润泽民人,故民人必然会退回尚武好斗的状态。叶适这一观点,在论《左传》时也曾抒发:   伊川,王城近地,平王初迁,周之礼教不行,而辛有归过于野人,盖不切矣。至是百余年,秦晋乃迁戎焉,是周人终不能教;不惟不能教,且并弃其地而不能治也。载事者反记辛有之言以为验,然则所谓见微知著者固若是欤?⑩   非人不能受教,而是人主不持之以恒贯彻教化之事。叶适反驳《序》的依据,基于个人严谨的史学考察结论,所言不虚。   第二,序者不知《诗》义,比附历史有偏差。   序者非诗人,难免有解《诗》不准造成偏差的情况。如序者称《雨无正》与《四月》是刺周幽王的作品,叶适以为非是:“《雨无正》、《四月》二篇,西周既灭、东周未迁以前诗也。师传不考其时,使与他刺同义,误矣。”因为所系朝代不同,也反过来影响对诗人所刺之事和讽刺意图的准确把握。   再如《雄雉》与《匏有苦叶》二首,叶适以为序者误读诗义:   《序》:“《雄雉》,卫宣公及夫人淫乱不恤国事,大夫久役,男女怨旷,国人患之。”“《匏有苦叶》,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按卫宣公及夫人淫乱,史家具之矣。然历考诸诗,凡刺怨旷,刺淫乱,必直指事实,未有泛为微词以示其意者也。今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