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椭圆形画像框架叙事模式
论椭圆形画像框架叙事模式
摘 要:《椭圆形画像》是爱伦?坡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框架叙事模式,故事间相互呼应,成功构建了艺术与生命的二元对立。通过双层代码,达到了作者、叙述者、读者三位一体,巧妙地把作者的艺术观和价值观传递给每位读者。
关键词:《椭圆形画像》 框架叙事 二元对立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19世纪美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好的短篇小说“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1]爱伦?坡由此提出了效果统一论,即为了增强短篇小说的艺术效果,应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或与众不同的效果。“能够通过作品看到作者细心的雕琢和巧致的安排,把文章所传达的主旨通过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给读者感官以直接刺激,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欣赏美的效果”。 [2]《椭圆形画像》便是如此。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受伤后和仆人来到了一座临时被废弃的城堡,城堡里奢华的设施和画作让“我”目不暇接,尤其是一幅椭圆形的女子画像尤为让人震惊。而后“我”从床边介绍画作的书中得知,这幅惊世之作竟是以牺牲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画家的妻子作为模特日夜静坐在小屋配合画家丈夫完成画作,直到香消玉殒。这篇小说既不是侦探小说或恐怖小说,但读来依然让人有侦探小说般抽丝剥茧后的柳暗花明和恐怖小说般脊背发凉之战栗。这无疑来源于小说独到的叙事手法,即“嵌入式”的框架叙事模式。
所谓框架叙事,即一个故事里镶嵌或包含另一个故事作为故事中的故事,或镶嵌多个故事作为故事中的故事。在框架叙事中,“叙述的分层造成了两个以上的叙述世界,这两个(以上)世界既可以影射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更可以影射现实中的几个世界”。[3]《椭圆形画像》中,两层故事相互嵌套。第一个故事属于横剖面的故事,描述主人公发现画像;第二个故事则从纵剖面展开,讲述画作创作背后的故事。小说在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架构了多层叙事框架,即由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我”和画评叙述者)、听众、读者之间所架构的多层次的框架叙事模式,是作品主题得以彰显的重要外化形态。
一、横剖面的故事
小说故事第一层采用的是横剖面的写作手法,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叙述者为第一人称内视角的“我”。这里爱伦?坡采用了他一贯热爱的古堡意象,营造出哥特小说的气氛,“这间乡间别墅气势雄伟而阴森恐怖……房内装饰虽然富丽堂皇,然而年久失修,十分破败”。[4]162为后文骇人听闻的故事奠定了阴郁的基调。这里古堡成了“我”的避难所,给人暂时的温暖和慰藉。作者对“我”的身份没有过多着笔,字里行间却透露着讯息。从作者有贴身男仆可知主人公是有一定地位的中上层阶级人士。主人公对椭圆形画像的大量评论也可知是位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知识分子。“画像只呈现出头部和双肩,用的是专业术语称之为上半身晕映画像法――很像托马斯?萨利得意之作头像的风格……画框呈椭圆形,镀了金,类似透雕,采用摩尔式”。[4]163此外,作者对古堡主人也没有介绍,但从富丽堂皇的设施和名贵画作可以看出古堡主人也是和主人公一样家境殷实和热爱艺术的狂热分子。古堡是被暂时遗弃的,说明主人遭遇了重大刺激或者突发事故而暂时逃离了这里。这些都为后文的“故事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爱伦?坡用匠心独运的笔法,将大量的信息暗藏在只言片语中,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成功地营造了恐怖小说和侦探小说般的诡谲悬疑之感。
二、纵剖面的故事
纵剖面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读者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作者采用了“引文”模式,第一层的叙述者巧妙转为听者,画评的作者变成了本层故事的叙述者。文中开头对画像中的姑娘和其画家丈夫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仅仅有几句话:
“她是一位姑娘,一个最为罕见的尤物,原来的生活快乐无忧。她与画家从一见钟情到结为连理之日,乃是灾祸降临之时。他,热情奔故、勤奋好学、十分庄重,在艺术上已有归属。她,一个最为罕见的尤物,原来的生活快乐无忧――总是轻轻松松,笑容满面,像幼鹿一放爱熔闹;对万物都热爱、都珍视;只恨作为冤家对头的艺术;只怕调色板、画笔以及其他不祥的画具会让她的爱人面容枯槁。” [4]164
这种白描手法“使故事达到迅速推进的效果,不留丝毫犹豫”。[5]不仅把姑娘对丈夫的爱和逆来顺受勾勒得淋漓尽致,姑娘对画具的憎恨也预示了悲剧结局。画家疯狂地沉浸在自己画作的同时,他的妻子日渐憔悴,她的生命转移到了画家笔下。故事最后,画家凝视着画作,“突然颤抖起来,脸色变得煞白,惊得目瞪口呆,大声喊道:‘这的确是活的啊。’”[4]165他的妻子,却已经死去。故事到这也戛然而止。在高潮迸发的时候,作者骤然收住笔锋,这样的零结尾处理留下的是巨大的反思和想象空间。所谓无声胜有声,虽未明言,画家的悔恨已然彰显。作者在此构建了艺术和生命的二元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