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构与建构文学世俗化意义
解构与建构文学世俗化意义
摘要:“世俗化”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功用:一方面瓦解了以往超验主义的宗教秩序与理想主义的价值秩序,一方面建构了一套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从本质论看,“世俗化”过程是一个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个体从超验的秩序与狂欢化的激情中解脱出来,理性精神逐渐成为个人精神的主体,而现实、世俗的生活则成了个体关注的中心问题。价值观念的“世俗化”转向,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文学艺术而言,“世俗化”思潮推动了文学世俗化进程,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的美学风格与发展格局的建构,在确立文学本体审美性、人物主体性,增添文学发展活力,扩充“俗”文学的生态版图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意义。
关键词:文学世俗化;秩序瓦解;文学本体;平民情怀;“纯文学”;“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6-010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13xzw024)”。
作者简介:戴海光(1980-),男,湖南隆回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铜仁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历史表明,现代化与世俗化是同步的。既然如此,现代化过程中显示出的“现代性”与世俗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世俗性”,二者在内容上肯定存在内在的关联性。这从福柯关于“现代性”内涵的解释中可以找到依据:“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及主体性’,根本价值为‘自由’,而实质表现为‘世俗化’的、‘祛魅’的过程。”[1]3-7福柯的解释厘清了“现代性”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世俗化”概念提供了基础。实际上,“世俗化”过程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世俗化被看作现代性转折的重要维度,‘祛魅’之后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社会’,其特征是‘那些终极的、最高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消失’。”[2]3换言之,“世俗化”意味着以往超验的宗教秩序和理想主义的价值秩序的瓦解,理性精神成了个体精神的主体,个体从超验的秩序和狂欢的激情中解脱出来,而现实、世俗的生活成了个体关注的中心问题。可见,“世俗化”颠覆了以往的社会价值秩序,重构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文学艺术而言,“世俗化”思潮推动了文学世俗化进程,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的美学风格和发展格局的建构,在确立文学本体审美性、人物主体性,增添文学发展活力,扩充“俗”文学的生态版图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意义。
一、文学“神性”祛魅与文学“本体性”回归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曾获得过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曹丕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鲁迅认为文学具有“启蒙民众”、“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功用。这些观点虽然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赋予了文学的“神性”色彩。从文学的历史演变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被披上了一件“神圣”的外衣:文学是处于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的一种艺术,其身上负载着丰富的“政治”隐喻内涵。然而,自1980年代市场化时代到来后,文学逐渐从“中心”滑入了“边缘”。这表现在:作家不再被视为社会的精英,而被视为用文字来编造“故事”的人;作品则丧失了“启蒙”、“教化”的神性,被视为仅仅用来满足读者欲望的文化消费产品。文学的“边缘化”令包括作家在内的很多人痛心不已,甚至有人惊呼“文学已死”。其实,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忡忡,这是因为文学世俗化如同社会世俗化一样,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神性”的祛魅“与其说现在的文学边缘化了,还不如说文学走下了神坛,走出了畸形繁荣,回归到了文学的本位”。[3]89文学本位的回归,这是文学世俗化带来的最重要成果,对文学艺术建构具有深广的意义。
一是文学内容从“庙堂”走向“民间”,凸显出平民情怀。文学世俗化反叛了理想主义文学叙事的内容诉求,从而“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神秘的、诗学的、艺术的解释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实事求是的描述”。[4]这种转变引起了文学表现内容与叙述视角的变化:文学不再热衷于诠释政治理想、表达“海市蜃楼”般的生活憧憬,而是转向“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琐碎、庸俗、现实的世俗生活,重视个体生存感受、生命体验的叙写,这种写作倾向凸显出一种浓厚的平民情怀。写作观念的变化,引起了文学表现内容的新变,普通百姓的“吃、喝、拉、撒”与“柴、米、酱、醋、盐”等世俗生活成了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因此,不论是在“伤痕”、“反思”、“改革”、“市井”文学里,还是在新写实、新生代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普通市民在城市中挣扎的日常生活图景,可以见到凡夫俗子们在欲望泥淖之中滚打摸爬的痕迹,可以读出底层民众在面对工作、生活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与痛苦,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