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媒体在伤兵之友运动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新闻媒体在伤兵之友运动中作用

论新闻媒体在伤兵之友运动中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伤兵之友”运动;新闻媒体;游艺募捐运动;荣军基本情况调查   摘要:抗战时期,伤兵问题突出。《新新新闻》、《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等主流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伤兵之友”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伤兵问题;鼓动民众踊跃参加“伤兵之友”运动,组织推动游艺募捐运动,代收读者捐款;开展荣军基本情况调查,为其介绍就业岗位、提供劳务供需信息。新闻媒体的这些活动对于协调伤兵与民众的关系,切实推动伤兵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面对日寇的侵略,中华民族奋起抵抗。随着战事的全面展开,中国军民特别是前线官兵的伤亡愈来愈惨重。一时间,伤兵问题凸显出来。在此时代背景下,广大爱国人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爱护伤兵、支援抗战的时代洪流中来。“文化劳军运动”、“捐募寒衣运动”、“节约献金运动”、“伤兵之友运动”……诸如此类以支援抗战为宗旨的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绵延不绝。“伤兵之友”运动正是这些民众爱国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运动之一。在此运动中,当时的新闻媒体在宣传、鼓动甚至组织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运动的顺利开展,进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协调伤兵与民众的关系,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伤兵问题      抗战初期,因伤兵医院数量不敷或者医药器材设备匮乏,从前线运送至后方的受伤官兵得不到及时治疗和妥善管理,被迫流浪街头,甚至寻衅滋事。在一些伤兵教养院里,伤兵滋事扰民违法乱纪的行为也时有发生。1940年9月23日,《新新新闻》登载一则消息称:“(成都)市民发现抗战负伤士兵向人估索金钱的情事……更有甚者,有些士兵,冒充伤兵,混住医院,或三五成群,骚扰地方”。伤兵不仅滋事扰民,还贩运鸦片及走私,危害社会。1943年6月19日,四川南溪县在给省政府的电文中称:“驻县第二教养院伤兵,因禁烟毒,藉故肇事,于本月18日午后纠众围攻县政府,并沿街毒打警察,酿成罢市罢课”。   对于伤兵的这种胡作非为,民众怨声载道,提起伤兵几乎是谈虎色变,尖刻地称他们为“伤老爷”。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诸如“伤兵是害群之马”和“伤兵是扰乱社会秩序的东西”的说法。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军民关系形同水火。“有三位荣誉同志赴四川路过蔡家乡时,缺乏膳宿。向该乡公所恳求膳宿等费。乡队副口出大言,甚至与荣军搏斗”。同年,《新华日报》又报道了两个荣誉同志因看戏门票的事情与守门人发生冲突的事情:“……为了他们没钱购买戏券,和该院守门的发生口角”。   伤兵问题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毋庸讳言,不少伤兵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必要的教养,这是伤兵滋事扰民的原因之一。而各级政府的善后措施不到位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力,则是伤兵问题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对此,新闻媒体呼吁民众尊重伤兵,关心伤兵。在新闻媒体看来,伤兵是因抗战保卫国家而受伤,是国家民族的功臣,给予他们尊敬和帮助是理所应当的。   在这场运动中,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当时的一些新闻媒体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客观地解剖伤兵问题的出现根源,旨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伤兵问题。《抗战三日刊》1938年就发表了分析伤兵问题出现原因的文章。他们认为,“伤亡数量的增加与救护人员之不济和医疗设备之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其次,后方人民群众对伤兵的爱护也不够”。同时,不少热心人士纷纷发表关于解决伤兵问题的建议和看法。一署名为“戈泰”的人士在1940年9月15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加强伤兵的输送和救护工作:“如果能把战地的民众动员与组织起来,担负火线伤兵的担架工作,不但重伤的可以运送后方,而轻伤的也可以及时救护了”。   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外,对伤兵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也是十分重要的。1939年3月,通俗读物编刊社巡回工作团亲到抗战前线了解情况后,向社会发出呼吁:“伤兵急需精神食粮”。抗战中不少官兵因伤致残,这给他们的婚姻也带来极大的障碍。对此,1941年《西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伤兵婚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实行奖励婚姻的政策……二、实行强制婚姻政策”。为提倡全社会尊重伤残官兵,《党军日报》和《建国日报》都提出倡议:“将‘残废’字样一律废除,改称‘荣誉军人’”。每逢节假日,媒体都会发出倡议,以各种形式慰劳荣誉军人及抗属。1939年春节来临之际,《大公报》告知各界,“大家不要忘记勇敢杀敌之伤兵,在除夕那日,每一个人都要亲去慰劳为国杀敌之伤兵”。1941年元旦,《协导》还发表了对荣誉军人及抗属的慰问辞:“……兹值元旦,举国同庆,眷念功绩,无任感奋,特电慰问,敬祝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伤兵问题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