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传统俭德价值
论传统俭德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嵇康伦理思想研究(12XNH1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文明(1970- ),男,山东德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史。
摘要:俭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节用爱物,通过节约、省俭防止物质匮乏,俭以足用;二是制欲、养德,以俭为重要德目。前者体现了人类的生存理性智慧,后者对个人的修身立德至关重要。俭是中庸之德,其价值实现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合度为俭。
关键词:节用爱物;制欲从俭;俭以养德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2-0026-05
在现代社会中,俭德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即是传统节俭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对于“俭”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时间,一般以《尚书》记载为据,俭出现于《尚书》中共三条。《尚书·大禹谟》载:“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尚书·太甲》中:“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尚书·周官》:“恭俭惟德”。若依此记载,“俭”书诸于典籍很早,分别在夏、商、周都已出现;但综合分析现存史料,如果把俭的出现定于夏、商、周,则尚存在疑问。“‘俭’不见于金文、甲文。”[1]再考诸其他古籍,《诗经》中没有出现俭字。《周易·否·象》中记载一条:“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周易·象》是《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2]。后人考证《十翼》非孔子所作,由多人不断增补而成。朱伯崑认为:“《象》的下限,当在秦汉之际以前,同样可以看做战国后期的作品。”[3]同时,近代以来,疑古学派对《尚书》等古代典籍部分篇章的成书时间提出了怀疑。陈梦家考证,《尚书》原文资料记载最早的是西周初期的内容,而《尚书》中出现“俭”的诸篇恰都是陈梦家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按这一观点,俭出现比较晚,当在西周以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表达俭的思想很早就出现了,西周初期的《尚书·无逸》载:“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尚书·康诰》:“无康好逸豫。”而这两篇被普遍确认为西周作品(包括陈梦家先生)。“无逸”和“无康好逸豫”有节制、俭的含义,这意味着,在典籍记载中,俭的思想很早于俭字而存在了。
一、节用爱物
俭最早源于人类之初物品匮乏下的生存智慧,随着崇俭黜奢的观念得到发展,俭逐渐被赋予德性的含义。“节用爱物”是古代俭德形成的理论基础。
节用,指对人的消费行为进行约束,克制奢侈浪费。许慎《说文》曰:“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俭的意思是约束和自制。在古义解释中,俭和奢相对立:“奢,张也。”从这些字义分析中,我们看到,俭首要之意是节用。[1]俭德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先秦诸学派都对俭有所论述。《论语·学而》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所提出的“节用”思想,基于“爱人”,是对民力的爱护,体现的是统治者的德性观。《荀子·天论》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本”指的是农业生产,中国传统的节俭思想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明显带有农业经济的特色。荀子将生产之本和节用并提,表现了农业社会基础上俭的特征。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节俭思想最为丰富,《墨子》中有《节用》上、中、下三篇:“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墨家提出了系统的节用观:俭,可以增加社会财富,可以使民富国治,还可以表现出人的道德价值。[4]韩非子则对节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张要量入为出,以节利用。“举事有道,计入其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韩非子·南面》)
爱物,指的是物要顺其性而用,爱惜物品,以物性和人性的相互和谐促使消费品得到最大效用。首先,取物以时,则天道也。人的物质消费来自于外部自然环境,而自然万物并非取之不尽。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图式,认为人与万物同出于天地,是宇宙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人的消费行为应符合整个自然规律,不能人为破坏其间的和谐。《大戴礼记》载孔子言曰:“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在万物刚开始生成的时候不滥杀滥取,不夭折正在成长中的动植物,这就是符合天道,同于“仁、恕”也。《礼记·祭义》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儒家看来,用物以时,则万物皆得其宜。如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认为:“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