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晚清新闻管理
论晚清新闻管理
新闻舆论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能体现新闻管理水平的,是要有一套适合国情的新闻法制体系。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新闻传播机构分为官报和民间报纸。官报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官报房出版的邸钞,官报的发行,要经过三个环节:通政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使司收受官僚题奏。明降谕旨和经皇帝允许下发的臣僚题奏,送达六科,由六科公开发抄,再由各省在京提塘抄录传送到各地。民间报房是从各省在京的提塘公设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所出版的京报,其内容和性质与邸钞并无不同。在清末,随着闭关锁国局面的打破,这种新闻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为晚清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外报在中国占据了垄断地位,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成为国人办报的主体,清政府对新闻的管理方式为“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格局。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外国纷纷在香港设立新闻机构,创设报刊,香港一时成为外报的发展基地和中心。1844年,港英政府还颁布了香港第一个出版法。在中国内地,外国人也可以借助不平等条约,突破清政府的种种限制创设报刊。这样,中国近代报刊便呈现出以香港为基地,在通商口岸首先发展,并逐渐向内地渗透的态势。到1860年,香港所出版的英文报刊和中文报刊超过全国其他各地的总和。此后,上海的报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才都超过了香港,成为中国的报刊出版中心。1872年8月,外国人在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创办《中西见闻录》月刊,这标志着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壁垒已经完全被清除。
外报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尤其是早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警惕。他们一面敏锐地认识到,许多外国报纸尤其是外文报纸实际上充当了列强侵华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确地指出,报纸既有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也可以监督舆论,弘扬正气,整饬吏治。早期启蒙思想家进而要求兴办中国自己的报业,打破外报垄断的局面,维护国家权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提出了以法律来管理报业的初步设想,如郑观应所言:“中国现无报律,……故将英国、日本报律译呈盛杏荪京卿,奏请选定颁行,准人开设,俾官商各有所遵守。”①在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下,1873年8月,武汉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报纸《昭文新报》。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这一时期,面对新闻领域出现的这些变化,清政府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一面对外国人办报听之任之,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对于国人办报则严格加以限制。如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广东就出现了禁止国人办报的告示。广州的《广报》由于刊登了某要员被参的消息,惹怒了两广总督李翰章,随即被封。清政府在新闻管理上这种“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腐朽策略,使得许多国人自办报纸为了生存,或者以外国人的名义出版,或者在外国的租界内出版,以躲避清政府的压迫。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自办的报纸虽然先后有20多家,但最后除香港外,也只有上海、广州两地尚剩下几种在租界内惨淡经营。②
二、甲午战争后到义和团运动为第二阶段,办报的主体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措施,但随着戊戌变法失败,新闻事业遭受挫折。
随着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陷入了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通过组织各种维新团体和办报宣传其变法主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早在《公车上书》中就提出了兴办报业的建议,他深刻地指出:“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蔽之方,莫良于是(指办报)。③与此同时,维新派还高举维新旗帜,积极进行了办报实践。在维新派的呼吁和影响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国人办报的热潮。据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而且约80%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④这些报刊的出版,不仅打破了外报在中国的垄断,而且由于其大都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旨,形成了一个全社会动员的维新变法的舆论氛围。
在维新派的努力和影响下,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也发布了许多支持办报的上谕。1898年7月26日,光绪皇帝准许改《时务报》为官报,并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⑤,公开承认了各地报馆和出版的报刊的合法地位。8月9日的上谕又肯定了报纸的作用。8月26日,清廷准予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学生所编译之书籍报纸一律免税。9月12日又准在京城筹设报馆,并要求:“此外官绅士民,并着顺天府尹、五城御史,切实劝办,以期一律举行。”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还提出了对新闻事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意见,就是对新闻事业的法制化管理。8月9日,康有为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