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以心释经方法确立与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家以心释经方法确立与变迁

论儒家以心释经方法确立与变迁   摘要:孟子、陆象山与王阳明是儒家经典诠释学说中“以心释经”方法的奠基者与拓展者。孟子的“以意逆志”命题确立了儒家心学解经纲领,象山“发明本心”之说让“六经注我”式的诠释得以盛行,阳明“致良知”则集儒释道三家心性学说之大成,彻底改造了儒家诠释学。综观儒家“以心释经”方法发展史,高扬诠释者主体性与无法摆脱解经“历史性”问题纠缠,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特质。   关键词:经学;心学;“以心释经”;孟子;陆象山;王阳明   作者简介:康宇,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科规划专项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14D060)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4-0023-10   “以心释经”方法是儒家“以本心为学”思想在经典诠释中的具体应用,它强调“心”的解释形上学作用,注重“内向以求”的文本解读路途,高扬“以心传心”“明心见性” “以心体悟”的方法论致思,是儒家经典诠释范式的重要构成之一。从中国诠释学史视角观之,儒家“以心释经”方法的发展具有“过程性”“起伏性”,其间经历了确立、停奉阴违滞、鼎盛、式微与复兴等多个阶段。而其中,孟子、陆象山和王阳明是三个最为关键的奠基者与推动者,从他们对儒学典籍的注释与理解中,可以充分管窥“以心释经”方法的内涵与特质。   一孟子“以意逆志”说与“以心释经”方法的发生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对于心性与人性的关注成为先秦儒家普遍思考的问题。根据体悟,孟子提出“人性善”论。他认为,“善”先验地存在于每一个体中,具体表现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以此为基础可推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也是“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公孙丑上》),心具有道德属性,内蕴善的萌芽,是个体一切价值观念和礼义规范的源泉,“仁、义、礼、智,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即“心”是主体认识与行为的根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收稿日期:2016-06-10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人们对于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理解都离不开“尽心”,它并非一个外求的过程。   经过孟子的论述,“心”成为具有形上学性质的“本体”,表现出内在性、超越性、绝对性及普遍性等特质。不过孟子也说,当“心”作为人的功能属性存在时,其也兼有形下特征――产生思维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对“心”的形上、形下双重属性的讨论,孟子逐步建构出一套道德哲学体系,“心”范畴随之成为“孟学”的中心话题。当孟子将自己对“心”的认知应用于对经典的解读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生成了。   “以意逆志”命题最早记载于《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显然,“以意逆志”方法的提出主要针对咸丘蒙“断章取义”的诠释“谬误”。“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一句本出自《小雅?北山》一诗,下一句紧接的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中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抱怨。而咸丘蒙却不顾上下文衔接,孤立地提出该诗中的一句话,从王权的“普遍性”质疑瞽瞍之不以臣事舜。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将经典割裂为片段,在不考虑诗人“心志”的情况下,武断地以文字的表面意义曲解其内在意义,结果只能“以辞害志”,相应的文本解读自然也不会准确了。   孟子主张对经典的诠释必须立足语境,通观经文的整体意义,解经不应拘泥于文辞,诠释者需以自己的体认推知作者的原意,即以解释者之“意”逆经典作者之“志”。所谓的“意”,特指诠释者自我的心意,是一种“先见”的意,是“逆志”的主观条件与活动起点,不同的解释者具有不同的“意”,所以其“逆志”的方式与效果也随之不同。所谓的“志”,特指作者的“心志”,其蕴含于经典的“辞”与“文”之中,有待于解释者的体悟与感知。也可以这样认为,“辞”与“文”是外在的语言,而“志”是内在的思想。孟子所言的“不以辞害志”意思就是不要拘泥于经典的言词义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懂得语言的多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