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萧红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
解析萧红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
[摘要]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了独特的潜入自我内心的儿童视角,本真又变形地呈现了她童年生活的呼兰县。既有被滤去杂质的美梦重温,也有意识、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既有真挚的个人体验,也有对荒谬性的成人世界拷问。从而在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高度,巧妙地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
[关键词]呼兰河传;儿童视角;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总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的突围,却屡屡遭到命运的玩笑,最后凄然病逝于香港。她“是个仅有初中文化、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大小姐,在其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又仅留下百万字左右的作品,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比她文学创作成就高、影响大的、声望高的不在少数。然而,却很少有人像她这样在死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厚爱。”[1]尤其是她的那部最后的著作《呼兰河传》,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赞赏,被一代又一代的评论者津津乐道。原因何在?难道仅仅因为它的诗化,“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断,不是整个的有机体”。[2]还是另有原因?本文从儿童视角入手,去探讨它迷人的魅力。
“大地与季节的鼻息”
萧红在临终时,实在是像极了张爱玲在《谈画》中描写对塞尚为他夫人所作的一幅画的观感――“她偏着头,沉沉地想她的心事,回忆使她年青了――当然年青人的眼睛是没有那样的凄哀。为理想而吃苦的人,后来发现那理想剩下很少很少,而那一点又那么渺茫,可是因为当中吃过苦,所保留的一点反而比从前好了,像远处飘来的乐声。原来很单纯的调子,混入了大地与季节的鼻息。”所以,在她的最后著作《呼兰河传》中,采用了童真的儿童视角,去混入了沉重的“大地与季节的鼻息。”
“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3]综观萧红的《呼兰河传》,除了那个孩子具有天真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他人物则被作为成年人的萧红抽空,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暗合了钱理群先生所认为的,“儿童视角”天然地内含着成人视角的“干预”,本质上不过是过去的童年世界与现在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出与入。[4]正是这种“出与入”,最本真地展示出人物内心的空白和麻木。儿童独特而清新的世界,丝毫不能减弱作品令人惊颤的永恒的悲凉。整部作品,生的艰难已经将人的灵魂世界掏空,他们“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死了,哭一顿,埋了之后,“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他们“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作为与小说中的“我”一样,重点涉及的其他一些人物,漏粉的那一群、老胡家的一家子、有二伯、冯歪嘴子,不乏对他们生活的一些栩栩如生的细节性描画。有意味的是在作者细腻得近乎琐碎的文字中,人物的内心几乎一直被有意识地回避着。他们都像最低级的生物一般,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生存下去,在一种生命力的原始性顽强中,人的精神世界无处可觅。
这种儿童视角的选用,不仅造成他人内心世界的有意识遮蔽,而且在儿童充满生的活力的观照、对比下,将这种麻木和愚昧进行放大,从而突显人物生的麻木和可悲,完成作品对底层小人物的生生死死的不可究底的深渊似的生活的同情和批判。
细细体味,会发现她笔下的呼兰城和呼兰人是被布局在小城春秋的生命萎缩、生存危机、生活无奈、愚昧无知的精神病态所构成的近乎原始的文化氛围之中,混入了强烈的“大地与季节的鼻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荒凉……”这一连串的质询,这意味深长而又隐约其辞的潜意识,无疑是萧红对冷漠人生的无声反叛,揭示了北方中国农村小城的文化内涵和畸形社会心态。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所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疑惑的拷问
《呼兰河传》通过儿童视角透视了成人世界的林林总总现象,在一种近乎天真的疑惑和发问中,实现对成人世界的拷问。国破家亡的民族仇恨,流离人生的血泪历程,富于同情和爱心的个性气质,混和在这位女作家的潜意识深层,积淀成一股激情高昂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凭借如此精神营养的哺育,她寂寞的人生不断注入了明确的生存希望与“坚强和挣扎的力气”,促使她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