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汉英互译中文化空缺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汉英互译中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文化空缺现象   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文化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 vacancy(空缺) 理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 ,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B2001:79-81)。”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例如 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这说明翻译已经可以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不再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模式。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 ”。(Juri Lotman B.A. Uspensky 1978)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因此译者必须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才是翻译的基础。      二、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思维视点的独特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立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在表示程度之深时,中国人往往用“十”,如“十全十美”“十恶不赦”等。而“九”在中国被看成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因此有“九霄云外”“九天揽月”等习语。   (二)宗教信仰的差别导致文化空缺现象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文化上的空缺,理解上的障碍。佛教、道教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中便有诸多反映其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如“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基督教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在下列短语中可见一斑:“Curious as Lot’s wife”“douting Thomas”“wise as Slomon”   (三)风俗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   世界各族虽处于大体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生活状况,有自己独特的世情风俗,这也导致了巨大的文化空缺。缔结婚姻,中国人希望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英语中则有“marriage of true minds(真诚的结合)”。结婚时,中国人要选择“良辰吉日”,再“拜天地”,“进入洞房”。英美人则来到教堂,举行“a white wedding”,再去度“honey moon(蜜月)”。文化空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由两种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本民族语交际的双方以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对于另一语言文化的读者来说则往往会不知所云,文化空缺的存在为翻译带来了困难,使文化内涵词的翻译更加充满挑战。   (四)社会历史变迁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   英汉各民族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词汇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汉语如“桃园结义”“焚书坑儒”“梁上君子”“卧薪尝胆”;英语如“meet one’s Waterloo”“fig-leaf diplomacy”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