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诗经.唐风.绸缪历史背景与三星所指
解析诗经.唐风.绸缪历史背景与三星所指
摘要:《绸缪》是西周唐国儿女闹洞房的民间歌谣,表达了一对新婚夫妇在洞房花烛夜与亲朋好友在欢乐庆幸中,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怜悯、同情与眷恋。《绸缪》中的“三星”,即河鼓、织女和营室。然而,春秋未晋人子夏,为维护和巩固晋国传统嫡长子王位继承制,在《诗序》中把历史背景篡改到250年后(前784年)晋国起始的“公族之乱”时期,从而使毛公、郑玄等人把“三星”谬注为兄弟不睦的“参星(实沈)”或“心星(阏伯)”。
关键词:绸缪;束薪;束刍;束楚;三星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8)03-0036-05
春秋未晋国人子夏出于维护和巩固晋国传统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目的与需要,把《绸缪》的历史背景从公元前1043年的唐国未世,篡改到公元前784年晋国穆候之弟殇叔起始的兄终弟及的“公族之乱”时期。所以在其《诗序》曰:“剌晋乱也。国乱则婚姻多不得及时焉”。西汉人毛公的《毛传》“以为‘二星’(指实沈和阏伯,即参星和心星)为‘参星”’。东汉郑玄《诗笺》“以为‘心星’,均指一星而言。”后世研究者多反对《序》说,认为此诗是写新婚夫妇的喜悦,但在子夏等人的误导下,仍有人依《序》说以讹传讹。直到民国时期的朱文鑫在《天文古考录》中依然认为“《绸缪》首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绸缪束楚,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未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何澄平在《诗经白话解》中注说《绸缪》:“国乱民贫,男女婚嫁多不及时”,“三星是心星”。笔者经研究考证,认为《绸缪》三星,实指织女、牛郎(河鼓)、营室。“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中,分别是指织女、牛郎、营室,而并非“参宿”和“心宿”。破译“三星”与诗作的历史背景,对研究唐国、晋国、西周初年历史,对研究华夏爱情文化,了解开创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先河的牛郎织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大历史意义与作用。
《诗序》对诗作背景的错误认识导致对“三星”所指的错误结论
《绸缪》是唐国未世的民间歌谣。唐本是夏时尧裔刘嫘之后所封的古唐国,祁姓。《史记?晋世家》日:“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翌年去世,十三岁的姬诵继父位为周成王。唐国叛乱,周公诛灭,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成为唐国未世的诸候王,史称唐叔虞。叔虞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故改唐为晋,所以唐国并非燮父以后的晋国。《绸缪》就是记载改唐为晋前周成王时代唐国未世一对新婚夫妇在洞房花烛夜的喜悦和对开创自由婚先河的牛郎织女的眷恋、同情和怜悯。然而,子夏等人却把历史背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使时间跨度相差250年。
子夏,春秋未晋国人,孔子学生。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西河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权臣篡权;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等观点,魏文候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下来的。李克(悝)、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据称西汉毛亨、毛苌的《毛诗》其学出于子夏。子夏的主张和观点以及毛公的注说与“二星”所指,明显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防止权臣篡权、兄终弟及的“公族之乱”。《绸缪》的《序》说“刺晋乱也”,就是指晋国穆候之弟殇叔开始的晋国之乱。子夏的《序》说、毛公的《传》说、郑玄的《毛诗笺》与“三星”所指的本意与真相昭然若揭。
晋国的“公族之乱”,其实是春秋时嫡庶之间的逆反,开了僭越礼俗的先河,是对周王朝君主传统继位法――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在晋穆候时,晋国的嫡庶界限就不那么明显了。穆候七年,生太子取名日“仇”;十年,生次子取名E3成师”。嫡子之名含意为贬,次子之名寓意为褒,不合乎尊嫡抑庶的原则,晋大夫师服曾评论说:“异哉,君之命子也!……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史记?晋世家》)嫡庶正统观念是在晋国统治阶级内部首先被破坏的。“祸起萧墙”,这不能不令师服、子夏等人感到忧虑。因这一历史变化不是偶然的,所以亦不是有权势有学问的子夏等人“克己复礼”所能阻止的。
《史记?晋世家》记载:“二十七年,穆候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候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候。三十五年,文候仇卒,子昭候伯立”。“昭候元年,封文候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郡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候庶孙?繁鱿嗷甘濉;甘迨鞘蹦晡迨?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晋国的王位继承实从殇叔自立,引起太子仇袭殇叔开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