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老子体认世界路径
解读老子体认世界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独特思维方式。从原本出发,解读老子体认天下万物的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所体认的世界,使《老子》的深沉智慧能更好地加以继承。
关键词:老子;认识;天地万物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4-0114-03
《老子》五千言,其辞微妙难识,却蕴涵大道深机真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老子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切关注着国治民安,充满忧国伤民之情怀,以独到的深刻呈现给世人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博爱之慈悲尽万物之性。顺万物之理。
《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老子认识世界之点睛,其告诫人们认识事物时应使个体摒弃人生种种实用利害的心念,直契事物本来面目。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闭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道“大象无形”,“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恍惚飘渺却又无时无处不在,如何在现实中来把握获得道的真机呢?首先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也即“致虚”,“守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天地正是因为空虚才能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也才实现了万物的生息繁衍。在明天地之化育后,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就是通过“观复”来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各复归其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大地上有生命的万物,由出生、成长、茁壮、衰老以至死亡,这就是“归根日静,静日复命”,从生到死也是一种受自然天道支配的循环。
万事万物一齐动作,有起子虚,动起于静。在有与虚、动与静的对待中辨证地回归于本始,这便是老子所体认的世界。下文将以老子体认世界的路径为研究对象,在以字通辞,以辞达道的原则下,回归原本,分疏辨析文本,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
一、涤除玄览:抛弃成见与主观智巧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章)。老子哲学告诉我们,在认识客观外界时应首先“无知无欲”,抛却一切主观智巧成见。因为在老子看来,一切主观成见和所谓的智巧,都是人们认识大道的障碍。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中。当个体的自我意识觉醒后,有了知识的熏染,个体便有了分别取舍之心,人们逐渐以我为中心走向物我分离,物是物、我是我,这时见到的山只是“自我”见到的山,水是“自我”见到的水。山水成为独立于我之外的客体。人们处在与外界万有相对的世界中,精神的流浪从此开始。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本我不断背离迷失的过程。人类曾与其所栖居的世界浑然一体,扬眉瞬目,举首投步皆如水流花开,纯乎天籁。随着自我的产生,人们从与世界的本真合一状态中分离出来,走进二元世界,区分善恶、美丑、是非、得失、穷达、垢净、迷悟等,在这些观念形成的网中不断冲突,逐物迷己,远离了精神家园。思维把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理性思维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也使人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并且已有的思维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人类潜能的一种限制。
清代王之春的《椒生随笔》卷八《箴言》中也有述及并谈到对学问人生的涵养功夫之见:“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洒脱,是养心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静,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决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有才性缓,定属大才。有勇而气和,斯为大勇。有作用者,气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快然不露。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万祥骈集。以和气迎人,以乖殄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清。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寡欲故静,有主则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现象学的“悬搁”、“加括号”也是要求把人们习以为常以至根深蒂固的逻辑思维暂先悬搁起来,暂时终止逻辑判断,把逻辑思维所构成的一切认识对象也暂先“放在括号里”,以使人们可以不被逻辑思维所缚,从而穿透到逻辑的背后,达到对事情的本质直观。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逻辑思维“悬搁”起来――对欧陆人文哲学影响深远。德里达的“涂掉”仍是“悬搁法”的更具体之应用,被公认为英美分析哲学开山祖师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也提出了足以与胡塞尔相媲美的口号“Don’tthink,butlook!”这一口号正是要把人从主观成见智巧中唤醒,不要想、而要看,直面事物本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