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Th1Th2平衡影响.docVIP

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Th1Th2平衡影响.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Th1Th2平衡影响

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Th1Th2平衡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藿朴夏苓汤调节脾胃湿热证Th平衡的趋势方向。 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门诊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服药前后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治疗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0%;治疗前各组外周血IFN-γ、IL-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患者外周血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中中药组(47.91±17.06)较西药组(60.35±16.12)下降更明显(P0.05);IL-4水平上升,其中中药组较西药组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藿朴夏苓汤具有介导Th1免疫优势,调节中医正邪平衡,可作为临床中医选方用药的依据。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Th平衡;藿朴夏苓汤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72-03   正邪盛衰,是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反映的正邪力量变化。一般而言,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相互发生作用,脾胃湿热证是临床中常见的机体邪正交争亢奋的病理状态。藿朴夏苓汤具有燥湿利水、宣通气机之功效,配合清热中药可用治脾胃湿热之证。该研究方便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门诊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就诊60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力图结合中医脾胃虚实辩证理论,阐明中医邪正消长与Th1/Th2平衡的相关性,有助于对脾胃病证更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脾胃湿热证诊断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天津)”[1]。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自愿参加受试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近1月内使用过其他药物,合并心、肺、肝、肾系等严重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近期有明显消瘦、排黑便和/或胃镜检查诊断为肿瘤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门诊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就诊患者共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采用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20±10.20)岁,平均病程(2.07±1.08)年、西药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3.77±8.39)岁,平均病程(2.23±1.06)年,各组性别、年龄及平均病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问卷调查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体征等记录。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超低温冰箱;80-2台式低速离心机;WB-1-30恒温水浴箱;STS-3脱色摇床;eppendorf微量移液器;680型酶标仪;IFN-γ及IL-4 ELISA 试剂盒。   2 临床试验   2.1 试验方法   中药组30例患者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5 g, 厚朴10 g, 法半夏10 g, 茯苓20 g, 白豆蔻10 g, 薏苡仁15 g,木香6 g,后下 砂仁6 g,后下 黄芩15 g,黄连10 g,甘草5 g,所有中药饮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门诊中药房,日一剂,水煎服。西药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 1次/d,铝镁加浑悬液15 mL,3次/d,腹胀、反酸者加用莫沙比利分散片5 mg,3次/d。两组服药时间均为1周。   2.2 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检测   服药前后进行检测。采集清晨8点以前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1 500 r/min离心15 min后提取上清液,迅速放置于-80℃低温冰箱存放待检。血清中IFN-γ、IL-4含量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平设为α=0.05。   3 结果   3.1 各组患者治疗后效果   经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各组患者外周血IFN-γ表达,IL-4表达   2.治疗前各组外周血IFN-γ、IL-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