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板桥家书人文思想及其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郑板桥家书人文思想及其意义

论郑板桥家书人文思想及其意义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时有扬州文士李啸村,用一联语来概括其一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板桥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一、以民为本尊重农民      古代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主张行王道、施仁政而不任刑罚。板桥读书求学,志在“立功天地,字养生民”(《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所以做官后自然“得志泽加于民”(《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官家史书对他的政绩评价颇高。《兴化县志》卷八曰:“知范县,爱民如子。”《清史列传?郑燮传》曰:“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者无算。时有循吏之目。”后因灾请赈,多有亢直言行,得罪上司而免职。其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直接把对民生的关切之情,写入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板桥热情洋溢地歌颂“农夫”,提出农夫的重要性:“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告谕在兴化老家主持家计的堂弟郑墨,要善待农民:“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理。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他还借尊重天星,来尊重劳动人民:“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所以,他要求家人“堪为农夫以没世”,学会使用农具,并表达出自己想当农民的想法:“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同时,板桥痛斥当时的士风败坏,揭露士阶层的寄生性。士子们“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人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所以,反不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人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板桥在此,以对天下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来判定人的高低等级,其价值观至今亦不过时。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中,板桥抄录了李绅《悯农》、张俞《蚕妇》等四首反映农民劳苦生活的五言绝句,要求六岁的麟儿背诵,意在让他从小就知稼穑之艰难,陶养其体恤劳苦大众的性情。   据《昭阳郑氏谱》记载,郑板桥的祖先是由农民转变为士人的,但板桥之前,没有中进士、做县令的。板桥“平生最重农夫”,说明他不忘本。板桥这种重农爱农的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正如卞孝萱先生所赞叹的:“郑板桥‘农工商士’的观念,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工商学兵’口号相合。郑板桥在封建社会中有如此开明的见解,是多么难能而可贵!”①      二、珍重人格平等待人      板桥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第一封家书《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中说:“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而至于今日,其不幸而为臧获,为婢妾,为舆台、皂隶,窘穷迫逼,无可奈何。非其数十代以前即自臧获、婢妾、舆台、皂隶来也。一旦发奋有为,精勤不倦,有及身而富贵者矣,有及其子孙而富贵者矣,王侯将相岂有种乎!”他认为,同为炎黄子孙,义属同胞,王侯将相并非是天生的龙钟,他们与一般的下层人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富贵贫贱并不是天生的,穷达也不一定系于命定,改变命运要靠“奋发有为,精勤不倦”。由此可见板桥朴素的阶级平等观念,也可以说是向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挑战。信中还说到,他“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怕明显的送给他,增加他的羞惭。而且声明:“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以士大夫的意趣相投为标准,首开具有近代平等气息的佣人之风。   板桥还以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修德积福的,即“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处世做人,心存忠厚方可求得富贵,永保平安;否则,“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网罗,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板桥本人坚信这一“天道福善祸淫,彼善而富贵,尔淫而贫贱”的道理,决然说道:“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因此,他后来有“吃亏是福”的著名题匾。   在自己的子女与仆人子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