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史名词特点及其界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科学史名词特点及其界定

谈科学史名词特点及其界定   摘要: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关键词:科学史名词,界定,间作稻   中图分类号:N04;S359,9;N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55-03      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各词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科学名词只要给出明确概念即可,而科学史名词,除了明确概念之外,还需指出概念的源流。以间作稻为例,如果将其界定为在早稻的行间栽种晚稻以获两熟,这只是个科学名词,但作为科学史的名词,还必须指出间作稻的由来和演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名词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展现出来。   但有些时候,要搞清一个科学名词的源流是很困难的。就间作稻来说,这首先涉及双季稻(doublecropping rice)这一概念。双季稻是指同一块稻田中一年之内有两次收成。一般认为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的“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是双季稻的最早记录,但并没有确切记载这一岁再种的稻是否种在同一块稻田中。晋代郭义恭在《广志》中记载:“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东晋张湛《养生要集》载:“稻已割而复抽日稻孙。”由此虽然可以肯定是在同一稻田中,但明显属于再生稻。西晋左思《吴都赋》提到“国税再熟之稻”,也被视为早期双季稻的记载之一。但“再熟之稻”可理解为同一田块中种早稻和晚稻的再熟,也可理解为不同田块分别种植的早稻和晚稻,也是一年再熟。前者属于双季稻,而后者仍是单季稻。即便这个“再熟”是双季稻,其实现的方式也不清楚,因双季稻的方式有多种,一是再生稻(reborn rice),二是间作稻,三是连作稻(continuous cropping rice)。宋人认为《吴都赋》中的“再熟之稻”为再生稻。但今也有学者将其视为连作稻。由于古人记载的简略,使得在确定具体科学史名词的源流时变得非常困难。   再说间作稻。14世纪中期一本名为《农田余话》的书中提到:“闽广之地,稻收再熟,人以为获而栽种,非也。予常识永嘉儒者池仲彬,任黄州黄陂县主簿,询之,言其乡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一垄之间,释行密莳,先种其早者,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钮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也。”过去认为这是间作稻最早的记述。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能肯定这是间作稻最明确的记载,但却很难说这是间作稻最早的记载,因为间作稻的历史至少可以追述到宋代。宋代在浙江永嘉的邻近地区台州,已经出现了间作稻品种――寄生。南宋嘉定《赤城志》(赤城,今浙江台州)载:“以次言之:则献台、相连、寄生、第二遍之类是也。”“寄生”就是间作稻。据明嘉靖十九年(1540)《太平县志》(太平,今浙江温岭)卷三《物产》载:“寄生,以寄种早禾中,故名,一日晚儿。”以此证明,宋代闽广地区已有间作稻心]。   和“源”相比,“流”更为复杂。中国地大物博,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就以稻而言,“稻”是中国文字统一后,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书面语,而中国南方口语则一直保留称稻为“谷”或“禾”的习惯。因此宋元时期同一个品种,在江西人《禾谱》作者曾安止的笔下称为“黄穆禾”,“禾谱”之“禾”指的也是水稻,而并不是北方人所说的粟。《禾谱》应是一部水稻专著(monograph onrice),而不是像国外学者所译的那样是关于禾谷类粮食的著作(monograph on cereal)。而黄穆禾在江浙人《陈舅农书》的作者笔下则称为“黄绿谷”,《王祯农书》的作者称为“黄穆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间作稻上。间作稻自宋代在浙江、福建一带出现之后,随着元、明、清三代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及流动,又传播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甚至广西等许多地区,间作稻的名称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   最早的间作稻名称当是“寄生”,后来又出现了“晚儿”这一名称,随后“寄生”和“晚儿”又合二为一,称为“寄晚”。清嘉庆十六年(1811)《太平县志》载:“迩年竞尚寄晚,于早稻初活之时,即戽水布秧其内,早稻收时,高已尺数,遍野皆青。”所以,清光绪《黄岩县志》说:“日寄生,亦日寄晚。”由“寄晚”3L引出了“继晚”这一概念。清光绪《太平续志》载:“稻禾,迩年竞尚寄晚,或谓之‘传稻’,或谓之‘孕稻’。按:‘寄晚’亦作‘继晚’,言继早稻而晚收也。‘传稻’俗名稻传谷,乃早稻割后,其根株再抽成谷者,非继晚也。传稻治痢甚验。孕稻之名未闻。”和寄晚同时,还有一个概念在流行,这便是“补晚”。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春夏之交,分早秧日:插田;又分晚秧,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