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度创作中记忆伦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二度创作中记忆伦理

浅谈二度创作中记忆伦理   【摘 要】导演艺术又被称为二度创作,前人对此二度之“度”有很多不同的说明,而记忆维度则鲜有谈及。本文欲就二度创作中的“二度记忆”问题作一些初步梳理,并借此探讨蕴含其中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导演;二度创作;记忆;伦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014-03   导演艺术又被称为二度创作,前人对此二度之“度”有很多不同的说明,而记忆维度则鲜有谈及。记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对大部分人来说,记忆是一次性达成、且达成后就永远不变的沉默固体。我们可以从时下流行的记忆法训练去推断,人们更多地将记忆当成信息刻录,一种主要由脑细胞机制负责运转的功能性储存系统。它时而表现为心理作用,时而表现为外部刺激,纯粹是生理的附属。以上这些流俗的说法掩盖了记忆本身丰富的意味和多元的形态,遮蔽了记忆的社会建制、交往伦理等重要层面。我们这里所说的“二度记忆”,不像人们平常所感受的,仅仅是关于过去的综合重现,而是某种特殊的社会构成。虽然生物学理论已经主宰了记忆讨论一个多世纪,但数字化的客观结论还远没有触及记忆现象的边缘,更无力对记忆更替、记忆叙事、遗忘等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的确,很少有人在回忆“回忆”的同时体会到前者的建构力,但恰恰是在这个二度记忆的前意识领域里,记忆得以成形。社会学研究表明,梳理过去,要从当下寻找意识支撑。记忆为满足当下的需求而建构自身,记忆建构先于记忆产生,引导着记忆走向①。相比现成的存在物,记忆更像是变动不居的生命体,其呈现方式受记忆主体的规制、筹划。在纷繁杂乱的历史后像中,记忆形态诱导着我们识别事实的位置,意向性地整合资源、排列顺序,回答什么和“我”切近、我能“期待”什么。因此,新的记忆随着现实语境的转换而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记忆之新,新在故事重构以及即将发生的价值重估上。记忆被什么激发、唤醒,也就会被那个“什么”预定在何处停留、转向。希腊神话(寓言)里,九位缪斯女神的血统有一半来自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另一半来自宙斯,他的雷电之力裁决正义,劈人觉醒②。如果艺术可以被比作一种觉醒中的记忆,那么阿瑟?米勒的《坩埚》正是名副其实的缪斯之作。   众所周知,阿瑟?米勒创作《坩埚》是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后来因为拒绝诬陷无辜,他被法庭判决“反社会”和“蔑视国会”两项重罪。后来作者在回忆时强调:“……更糟的是,居然使人们在内心翻腾起那样有说服力的阵阵‘神秘的’云团似的感情来。仿佛整个国家重新诞生了,某些基本的正直原则都被遗忘了,我震惊地瞧着多年的老相识从我身边走过时连头都不点一下。”③阿瑟?米勒惊讶于记忆被国家篡改的后果,熟悉的人变得麻木而犬儒。他质问道:难道我不是你们的朋友吗?难道你们不是我认识的人吗?“哦,不,我们和你不是同类。”老友的回答完全否定了事实。   这场荒唐的闹剧促使他开始反思人的境况并回到本国历史中寻找线索。他的目光投向了1692年马萨诸塞州发生在萨勒姆镇的审巫案。阿瑟?米勒亲自去萨勒姆博物馆查阅了当时的法庭记录并阅读有关材料。结果印证了先前的揣测,此案果然和自己的遭遇存在某种“神秘”的相似:该案起因是几个女孩子在树林里欢舞被牧师发现,随后竟然迅速蜕变成教派清剿异端的疯狂运动,朋友变成敌人,恶毒的揭发和无耻的诬陷铺天盖地而来,致使数以百计的良人蒙冤入狱,几十人因拒绝认罪而被执行死刑。于是阿瑟?米勒拿起笔,迅速勾勒出事件大致的框架,创作对他而言充满了历史感:“被一种责任和使命的情感所压倒:去变成他们的声音,他们抗议将他们的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抹去的那种死亡的叫喊。”④他用艺术重建真实地灾难,历经数月,《坩埚》铸成。   在零散、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中如何选取合理地叙事框架使故事清晰化是这类艺术表达的难点。实际上在《坩埚》上演之初,观众也觉得它仅仅表达了作者个人有限的历史观念,而误将其归入借古讽今类作品中去。幸好时间终于证明了它的价值,《坩埚》里持续冒出的气泡挨个炸裂,埋伏在暧昧文明深处的血腥气弥漫开来。王晓鹰写到:“……各国的观众们都从剧中看到自己的经历,在全球各大洲‘唤起共同的震惊’――原来在不同的地方人们所感到的恐怖竟如此相似……《纽约时报》则发表评论说,我们需要阿瑟?米勒来提醒我们,提醒我们那些曾经共同体验到的震惊,那些惨遭遗忘的和失真的回忆。”⑤从事件发生到作者写出剧本,中间相隔261年。当年的亲历者们皆已死去,灾难怎样在保证真实地前提下被后人记住?我们从阿瑟?米勒的自述中了解到,《坩埚》不是“被逼”出来的作品,故事讲述者主动追问事件的来龙去脉,在人道灾难沉淀为创伤记忆之后再次把创伤记忆挖出并提升为公共悲剧。我们常说灾难发生后要痛定思痛,痛之为痛,实乃思之为痛。换言之,没有亲历灾难的后人也能遭受痛苦折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