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观―窦娥冤个案分析
浅谈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观―窦娥冤个案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称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奠基之作。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观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里斯多德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他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亚里士多德主张,戏剧应该以情节为中心,不能以性格为中心。第一,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摹仿的对象决定的。依他的看法,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悲剧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中表现了性格。因此,情节是悲剧的基础;第二,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的目的决定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悲剧要达到这种效果的关键是组织情节,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来实现。
对于“情节中心说”,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情节的完整思想。他眼中的“完整”,是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诗艺》中解释:所谓“头”,指事之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亚里士多德还提出:“情节既然是行动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示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的整一性”原则。他的目的是要使悲剧达到“结构完美”。亚里士多德还根据当时的比赛和表演出规定的时间要求,主张人物“悲剧力图发太阳的一周为限”。 情节必须有适当长度,观察时间太短,则印象模糊;观察时间太长,则印象零碎。后来法国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者根据对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理解,提出了“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律”,即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并把它作为普遍的,永恒的创作准则,这已经成为一种教条化的,僵死的要求了。
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说”认为情节有三大成分,即突转,发现和苦难。这三大成分是使悲剧情节简单或复杂的基本条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情节的发展对于悲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优秀的悲剧必须是情节复杂的,而不是那种简单的情节与行动。“突转”是指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是主人公由不知到知的醒悟或顿悟,而结局是指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说”中以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范本作出概括的。他之所以强调“突转”应该写主人公由顺境转入逆境,是因为在关键性的行为面前,主人公宁死不屈,或者不惜牺牲自己以往的幸福而接受厄运的挑战,这样就更能显示出主人公的高尚品格。
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的学说是与他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那个时代的人类艺术还处于早年,是个萌芽,摸索的阶段。当时的悲剧大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史诗。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现成的名人,他们的性格已经在读者的心目中形成了固定的形象,亚里士多德难以从性格方面进行突破。于是他从情节着手。他认为情节的描述可以投入精力,可以创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性格决定的,而性格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幸福与不幸都是由于行动构成的情节中的人,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学说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
二、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窦娥冤》
“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换句话说情节就是事件的安排。这与他在悲剧定义中把行动看成核心是一致的,他认为“情节乃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窦娥从小为童养媳,长大嫁给丈夫但没多久丈夫去世了,婆婆引狼入室,被诬坐牢,判刑被杀,死后誓愿实现等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窦娥冤》的情节。没有这些情节,人们无法感受窦娥身世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悲剧色彩。
故事情节是评判作品成功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