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最后一批碑帖旧藏过眼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振玉最后一批碑帖旧藏过眼录? 故家世守莫轻视 明珠翠羽携江南 作者:上海图书馆碑帖部专家 仲威    2007-06-15 17:25:29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2007年4月,罗振玉嫡孙史学家罗继祖先生的后人将罗振玉大云书库散存的最后一批碑帖旧藏送往上海,笔者有幸得以观赏。碑帖在握,顿觉精彩异常,撼人心魄,不忍释手。其中不少碑帖列入国家一、二级文物亦不为过,现将其中精品依碑帖刻立年代先后列举如下:   汉阳嘉二年(132)《阳嘉残石》,清光绪元年(1875)山东曲阜出土,后归海丰吴式芬,光绪十八年(1892)吴宅失火,石遭毁损,今传残石在南京。碑阳文字漫漶,碑阴字字清晰。此系原石朱拓旧本,碑阴最下第十一行“故吏魏”之“魏”字隐约可辨,此原石之明证(翻刻误为“耀”字),碑阴碑阳俱全,朱色喜人。   汉永和二年(137)《裴岑纪功颂》,碑在新疆巴里坤西五十里石人子,以碑上锐下大,形如孤笋,远望似石人,故其地因碑而获名。新疆当时不易找到有拓碑技术者,故所见拓本多不精,或凐水或枯墨。此系翁大年(叔均)藏旧精拓本,卷轴装,末行“立海祠”之“海”字非“德”字甚明,较稀见。有钱泳八十二岁题签,韩崇,陈介祺、李璋煜、龚自珍等题记。   汉永兴二年(154)年《李孟初神祠碑》,此碑出土较晚,清乾隆间白河水涨将碑冲出,后又入土,道光初年复冲出,咸丰十年移入南阳府署二堂东廊,现碑在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碑亭。碑文十三行,行二十八字,题首二行“故宛令益州刾史南郡襄阳李(下阙) 字孟初神祠之碑”,内容似碑额,却列于起首二行处,字体又倍大于正文,为汉碑中少见。此系乾隆四十六年(1781)翁方纲跋尾双钩本,仅存题首二行,系翁方纲门客江德量(秋史)据初拓本双钩,江德量工篆刻,清代名泉家,收藏旧拓碑版甚富,其双钩本极难得。曾归研泉书屋,另有张埙观款。是《李孟初碑》不可多得的版本研究资料。   三国吴凤凰元年(272)《谷朗碑》,碑文书法在楷隶之间,系楷书之鼻祖。碑原在湖南耒阳,后移至耒阳杜甫祠。碑两边原有明代谷氏后人题名(如:首行右侧题刻“男童段直祖保寄名石……”、末行刻“大义乡嗣孙……”等等),清乾隆间谷氏后人题名被磨去,加刻乾隆重修题款,道光间重修款亦被磨去。此明末清初整纸拓本,明代谷氏后人题名清晰可见,难得之善本。有张廷济题识。   地莂系阳间世人向阴间神灵购买墓地的合同契约,故称“幽契”,属随葬冥器。多书刻于砖、瓦、铁券之上,购地面积,购地金额皆为荒诞虚数。《杨绍买冢地莂》,刻于晋太康五年九月廿九日,瓦质形似破竹,券文六行,行11-13字不等,为历代地莂中最著名者。万历元年在会稽倪光简冢地出土,旋归柳元糓,柳氏用此莂换取徐渭画二帧,此事见载于叶九来《金石录补语》、《徐天池跋》,后归山阴童氏、粤东温氏。嘉庆后此莂不知下落,所见拓片均裂为二。此未裂旧拓本,经山阴李柯溪、鲍廷博、杨澥递藏,存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杨澥跋并过录叶九来《金石录补语》及《徐天池跋》,道光三十年(1850)二月杨澥将此拓转赠何绍基,留有何绍基题签并记。   晋《刘韬墓志》,清乾隆初在河南偃师杏园庄掘井时出土,乾隆四十八年(1783)归偃师令武亿,道光二十七年(1847)归介休马氏,后不知下落。此墓志翻刻极多。此乾隆间整纸拓本,极少见。三行“伯叔”左侧无细锥痕,首行末“征”字、二行末“墓”字虽正当石裂痕,而笔画可见。   唐开元十五年(727)《端州石室记》,在广东肇庆城北数里七星岩斗光洞门外砻石壁,后又有“宋干道已丑秋九月”题刻。因碑中有一马蹄状石花痕,俗称此碑为“马蹄碑“。碑文李邕撰,无书者姓名,欧阳修尝定为张庭珪书,世人仍视之为李邕书。此系初拓本,堪称善本。首行“端州”二字无损,二行“曰”字未剜成“田”字,十三行“国”字完好,末行“李邕”二字可辨。   唐宝应元年(762)刻《离堆记》,。颜真卿撰并书,在四川阆县离堆山。碑石碎裂,宋后一度失传。清初重又发现,残存五块,存四十七字。嘉道后又佚失一块,仅存十余字。此系雍干间五石拓本,甚稀见。计存全字四十七,缺半字七,共存五十四字。其中“尚未”之“未”,“水者”之“者”,“虚口”之“虚”皆完好。另有罗振玉光绪三十三年(1907)题记两则。   十国吴越时,每逢大旱年间,皇帝都要亲临吴越名山洞府或江泽湖泊举行隆重的“投龙”仪式,敬献三牲.宣读祭文,掷投龙简,向龙君祈福,希愿家国兴隆,子孙繁盛等。这种投龙简,多为金、银质,上刻许愿文,及皇帝年号、时间等。此件《吴越太祖钱镠(武肃)投龙简》于宝正三年(928)三月二十六日投入太湖,简身四周云龙纹环绕,简高五寸六分,宽三寸七分,上刻铭文十行共一百七十九字(楷法类《小字麻姑仙坛记》),银质重二十两。清顺治元年大旱,为太湖渔民在湖底所得,康熙末年此简遭销熔,仅留数张拓片。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