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葵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
龙葵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
摘要:采用16 S rDNA PCR-RFLP和16 S rDNA基因全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从龙葵植株中分离得到的37株内生细菌进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8种16 S rDNA基因型,在系统分类上归属于8个属,分别为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鞘脂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其中,菌株S-30与模式菌株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 DSM8801T 的相似度仅为94.9%,是一个潜在的新种。试验结果揭示了龙葵根、茎、叶组织中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地位。
关键词:龙葵;内生细菌;多样性; 16 S rDNA PCR-RFLP;系统发育
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382-03
龙葵隶属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又称野葡萄、天茄子、黑星星、苦菜、苦葵等,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1]。中国龙葵有3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龙葵(S. nigrum)、少花龙葵(S. paucifloum)、红果龙葵(S. alatum)和黄果龙葵(S. nigrum var. flavovirns)[2,3]。龙葵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消肿等功能,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已发现龙葵具有较多药理活性,包括抑制癌变作用等[4,5]。
内生菌在植物健康组织内普遍存在,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等,但不会引起植物组织出现明显侵染症状[6,7]。内生细菌能够独立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天然药用代谢产物的重要潜在来源[8-11],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物并借助信号转导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8]。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对于药用植物的栽培、药性、药理作用和新药的开发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龙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株本身化学成分的检测、分离、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而对该类植物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和多样性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对龙葵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龙葵活性物质提供菌种资源,也为探讨内生菌与龙葵植株之间的关系及其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龙葵样品采集及内生菌分离
采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草药苗圃新鲜龙葵植株,先将其根、茎、叶切成长约0.5 cm的小段,置于干净的培养皿中,经过5%次氯酸钠和70%乙醇表面消毒,果实消毒后压碎,接种于牛肉膏培养基上(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琼脂20 g,自来水1 000 mL,NaCl 5 g,pH 7.0~7.2),倒置于培养箱中,28 ℃培养3 d,待平板中长出菌落,纯化菌落3~4次,镜检以保证所得为纯培养,然后斜面培养保存[12,13]。
1.2 16 S rDNA PCR-RFLP分析
1.2.1 总DNA的提取 供试菌株经活化后接种于TY培养液中,28 ℃ 150 r/min振荡培养至对数中期,8 000 r/min离心收集菌体,用TE(10 mmol/L Tris、1 mmol/L EDTA,pH 8.0)洗涤3次,溶菌酶破壁,蛋白酶处理,酚+氯仿+异戊醇抽提,乙醇沉淀,风干,最后溶于双蒸水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蛋白吸光法检测DNA样品的浓度和纯度[14]。
1.2.2 PCR扩增 以总DNA为模板,选用来源于E. coli 16 S rDNA基因序列保守区域的两段引物P1和P6配制成10 μmol/L浓度。正向引物P1:5′-CGGGATCCAGAGTTTGATCCTGGCTCAGAACGAAC
GCT-3′;反向引物P6:5′-CGGGATCCTACGGCTAC
CTTGTTACGACTTCACCCC-3′。分别对应于E. coli的第8~37碱基位置和第1 479~1 506碱基位置。PCR反应条件:95 ℃预变性5 min;94 ℃变性1 min,56 ℃退火1 min,72 ℃延伸2 min,共33个循环,最后72 ℃延伸6 min,PCR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0 ℃保存[14]。
1.2.3 PCR-RFLP分析 10 μL 16 S rDNA PCR产物分别加入4种限制性内切酶(HaeⅢ、HinfⅠ、MspⅠ和HhaⅠ),37 ℃酶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