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合与谐与现代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合与谐与现代意义

与合与谐与现代意义   编者按: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当前,在我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古老的和合文化重新展现出巨大魅力和迷人风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和合传统,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次创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为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设,特邀请国内长期研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知名学者,就“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展开讨论,抒发己见,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之道,追求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和设想,组织了各种机构,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效果与价值理想相距甚远。   如何化解生态危机?治理环境污染,防止臭氧空洞,整治土地沙漠化,解决资源匮乏,控制人口生育,防治疾病肆虐。如何解决社会危机?协调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的冲突;解决逃离经济困境,以及民族冲突战争所造成的难民、移民浪潮带来的紧张、冲突和暴力;制止和预防国际和地区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黑社会组织、拐卖人口、妇女、儿童、以及钱权交易、政冶腐败等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化解道德失落、行为失范、社会失序、人际疏离等社会问题;制止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见利忘义、谋财害命、强暴妇女、杀人放火等危害人际关系的种种丑陋现象。如何消除心灵的苦闷、痛苦、烦恼、焦虑、悲哀、愤怒、压抑等的紧张,获得精神的愉悦、舒畅和快乐?如何化解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不同文明间能相互理解,宽容地接纳,平等地对话,互爱地尊重,不搞对抗、杀戮和战争?   鉴于此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世界上任何地区、国家、民族、宗教以至个人,都已深受其害。世界上有远见、有理智、有胆识的思想家、谋略家、政治家面对此情境,都应以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的幸福为担当,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良知为准则,以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指导原理,打破狭隘的地区、地域、国家、民族、宗教等中心的观念,以自觉的全球意识来观照、筹划、设计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使人人安身立命,享有和乐、和爱的生活。虽然各思想家、谋略家、政冶家及各集团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冶立场、宗教信仰等存在诸多殊异,但由于其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共同的,其价值理想大体相似,便存在着取得各方面大致认同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大致的认同的共同基础,便有可能就早一些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基本原则、原理达成共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共和、和谐、和合为贵的民族,它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的价值理想。和谐、和合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丰富的资源。《尚书?尧典》在说到当时天下各个诸侯国之间应该怎样协调彼此关系时,以“协和万邦”作为指导思想,认为这样黎民百姓才能变恶为善、和平共处,《诗经》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i假无言,时靡有争”。借“和?}”为例来讲多样性的融合。《易经》讲“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相互鸣叫。《乾?彖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天道变化,社会与时协行,原有的政治、经济关系和人的等级地位都发生变革而有冲突,就需要各自端正其符合现实的性命,各正其位,各得其所,这样才能“保合太和”,只有保合太和,万物才能发育生长,万国才能和谐安宁。中国古代,都把“保和太和”做为一个重要思想来弘扬,故宫就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合一词较早见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商契是商代的祖先,他能了解民情,因伦施教,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百姓和睦,皆得保养。这一思想是西周末年,幽王纵情逸乐,郑桓公为幽王司徒,他与史伯纵论如何“成天下之大功”,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如何协调人与天地、社会的冲突,使和合社会的建构得以实现时说的,史伯还列举“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以及“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史伯认为这样的人才能“成天下之大功”,周幽王不能以和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用同弃和。史伯认为,和使国家兴盛,专刂同使国家灭亡,这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意思。那什么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