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魔芋白绢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魔芋白绢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摘要:以不同地理来源的白绢病菌核为分离材料,分离获得了3株菌株,根据分离物的形态学及致病性特征,初步认为该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的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适宜生长pH值为5.0~8.0,适宜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甘露聚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
关键词:魔芋白绢病;病原;分离;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632.3;S43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08)05-0539-02
Studies on Pathogenic Strains Causing Amorphalluskonjac White Rot
MA Qiong,WAN Zuo-xi,YU Zhan-shen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bei Province,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Three pathogenic strains(Sr-01,Sr-02,Sr-03) were isolated successfully.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 character and pathogenicity from white rot sclerotia on Amorphopalluskon jac plant.,three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Sclerotium rolfsii Sacc.The optimal temperature of mycelial growth was 28~30℃,and the optimal pH range was 5.0-8.0.The suitable carbon were glucose,malt sugar,cane sugar and mannosan. The optimal nitrogen was peptone.
Key words: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pathogeny;separation;biological properties
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属天南星科魔芋属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大,产品开发前景广阔。但是,由于白绢病等主要病害逐年加重,导致魔芋面积和产量滑坡,白绢病已成为魔芋高产的障碍之一[1]。因此,对魔芋白绢病病原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魔芋白绢病病原菌的培养特征、菌核的形成过程、有性阶段、致病性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建始、来凤3县染病魔芋植株上收集的魔芋白绢病菌核。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 以菌核为分离材料,无菌条件下将菌核置于PDA培养基上培养,待菌丝长出后,进行纯化并移接至PDA斜面上保存。
1.2.2 病原菌研究 对分离获得的纯培养物进行培养,考查纯培养物的培养特征、菌核形成过程,诱发有性阶段,检测致病性等项目。
1.2.3 生物学特性试验 ①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设5、10、15、20、25、30、35和40℃ 8个温度梯度,在PDA平板(直径7.5 cm)接入直径5 mm菌块。分别于上述各温度下培养2 d后,每隔24 h记录菌落直径和培养性状。②pH值适应范围测定。设pH值2~10共9个梯度,接菌块于平板中央,平板置于25±1℃温度下培养2 d后,每隔24 h记录菌落直径和培养性状。③碳源利用测定。采用真菌营养研究培养基:(NH4)2SO4 0.5 g、KH2PO4 1 g、MgSO4?7H2O 0.5 g、NaCl 1 g、蛋白胨5 g、琼脂20 g,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甘露聚糖、可溶性淀粉、乙醇7种碳源各10 g,替代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按②的方法接菌培养5 d后测量菌落直径。④氮源利用测定。采用真菌营养研究培养基,分别以蛋白胨、乙酸铵、硫酸铵、硝酸钾、硝酸钠5种氮源,替代基础培养基中的氮源,培养5 d后测量菌落直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从白绢病菌核分离获得3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