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碣文别一种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墓碣文别一种解读

鲁迅墓碣文别一种解读   摘要:鲁迅身处大变动、大危机的历史时期。当时绝大多数民众没有受过精神洗礼,而先知先觉如鲁迅者自身也存在某些不足,因此异常孤独、彷徨,这深刻地体现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本文以《墓碣文》为基础文本,聚焦“坟” “死尸” “本味” “微笑”等散点,兼顾中国近现代史与鲁迅的人生经历,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尤其是《野草》部分篇章,作互文式解读,希望从中窥探鲁迅早期的精神状貌。   关键词:“坟” “死尸” “本味” “微笑”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02-02   《墓碣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比较短小的一篇,写得很隐晦。从全文来看,它是有情节的:“我”梦中到达一处“孤坟”,坟前有墓碣,碣前碣后均有文字。前面写墓中“死尸”(是一个象征物,并非无生命力),离奇的思维与深切的观察,还歇斯底里般“自啮”,以致“胸腹俱破,中无心肝”,但脸色“绝不显哀乐之状”;碣后写“死尸”“抉心自食”的目的――“欲知本味”,但它陷入悖谬当中:要知道“本味”就得趁新鲜,可是“创痛酷烈”,痛感掩盖了“本味”;若痛定之后则“心已陈旧”,似又变味了。“死尸”似乎认定了别人不能解开它的死结,所以前后碣文都以“离开!”之语驱逐路人。作为平常人的“我”自然希望赶紧离开;就在“我”逃离之际,“死尸”却坐了起来,“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1]   梳理文句后,下文聚焦“坟”“死尸”“本味”“微笑”等散点,兼顾中国近现代史与鲁迅的人生经历,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尤其是《野草》中的一些篇章,作互文解读,希望从中窥见鲁迅早期的心魂。   一、“坟”   鲁迅比较喜欢“坟”。他曾在厦门大学附近的坟丛中拍照,神情自若;第一部杂文集起名为《坟》,“后记”中说:“我只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2];《野草?过客》里,“过客”执意走向的也是“坟”;除此之外,其他作品还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坟”,比如“夏瑜”与“华小栓”各自的坟(《药》),“吕纬甫”那夭折的“小兄弟”的坟(《在酒楼上》)等。至于与“坟”相关的人与事就更多。鲁迅为什么那么青睐这个鲜有人迹、生死交界的地方呢?我觉得原因至少有五个:   第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命太容易毁灭,而鲁迅的身体又不好,死亡的幽灵常萦心头。   第二,这里安静、孤寂、远离尘嚣,能够让他安抚身心、好好思考。   第三,“坟”常为世人所避忌或遗忘,鲁迅反叛的个性很自然地倾向于与之为伍,而创作上,还可以借助其阴森恐怖的气氛强化作者与周围环境决裂的决心。《墓碣文》主要体现这三点。   第四,“坟”代表死,在特殊心境下,还意味着苦难的终结与人生的解脱。比如《孤独者》里,当“魏连殳”死了之后,“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3];《过客》中,“过客”深有感触地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4],因为“同我有关系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5]。因此,“坟”成为那些他关心、同情却无力助他们掌握命运的人的收容所,成为他艰辛探索路上种种沉重包袱的暂时解脱的中转站。   第五,死与生是辩证的,“坟”代表死,却也意味着生,当旧事物被埋葬之时,正是新事物诞生之日。所以,即便“过客”的路的终点是“坟”,可仍要探寻“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6]   鲁迅消灭旧世界的决心是彻底的。他一再表示,连自己也应该像旧事物一样,随旧世界一同消亡。“过客”说,若给他布施的人不灭亡,便要“诅咒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7];《野草?题辞》里,他欢呼,“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8]。马克思说过,哲学的消灭正是哲学的实现。[9]从这个意义上说,“坟”暗含着鲁迅作品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   二、“死尸”   将人格由“一”分拆为“二”或“三”的模式在《野草》中普遍存在,比如“我”与“影子”(《影的告别》),“我”与“死火”(《死火》),“我”与“蜡叶”(《蜡叶》)等。这让人联想到精神分析法中有关“自我”“本我”与“超我”的观点。以此来解《墓碣文》,可以设想,“我”“死尸”和化为尘土时微笑的“死尸”分别对应着“自我”“本我”和“超我”。   首先,“我”是一个略显怯懦的凡人形象。这不能说跟鲁迅没有半点相似之处。单从作品来看,类似的形象活?S在鲁迅的作品中。比如《祝福》里用模棱两可的话搪塞“祥林嫂”的新派知识分子;《故乡》中那个面对“豆腐西施”表现得拘谨尴尬、支支吾吾的回乡知识分子;甚至在鲁迅晚年写的半散文半小说《阿金》中,“我”也是一个既讨厌麻烦制造者“阿金”那副洋奴相却又选择忍气吞声甚至自责多管闲事的都市知识分子;等等。生活中,鲁迅孤僻傲立,不善交际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