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措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鹅副粘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鹅副粘病毒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1-0031-03   鹅副粘病毒是以鹅肠的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特征病变为肠道前期表现为浆液性炎症,中后期肠道出血溃疡,并有大量纤维性结节,不易剥离。本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在国内首次发现,同时王永坤等也报道了此病。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诊断   1.1 病原学 病原为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鹅副粘病毒。该病毒能够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和发病。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大小约100~250nm。病毒有囊膜,囊膜上有纤毛,核酸为单股RNA,含有6组基因,用于编码6种蛋白,其中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糖蛋白和融合(F)糖蛋白有重要生物学功能。F蛋白是使病毒脂蛋白囊膜宿主细胞表面包膜融合的主要因子,是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须的,同时F蛋白的裂解能力是病毒毒力的主要决定因素。HN糖蛋白是一种Ⅱ型膜性糖蛋白,其纤突的膜外区包含有该糖蛋白的全部抗原识别位点、受体识别位点和神经氨基酸位点,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基酸2种活性。这2种糖蛋白共同决定病毒的毒力强弱。   分子结构:GPMV囊膜上的纤突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其基因组为单股负义线性RNA,主要包括6组基因,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其中3种蛋白与囊膜有关,即固定在病毒囊膜表面上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融合糖蛋白(F) 以及膜蛋白(M)。另外3种蛋白与基因组RNA有关,分别是核衣壳蛋白(NP)、磷蛋白及高分子量蛋白(M)。   1.2 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大多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饮水减少,有时勉强采食或饮水,又随即甩头吐出;拉白色稀粪或水样腹泻,部分病鹅时常甩头,并发出“咕咕”的咳嗽声。病情加重后,病鹅双腿无力,蹲伏地上,不愿行走。后期病鹅极度衰弱,浑身打颤,眼睛流泪,眼眶及周围羽毛被泪水浸湿,有时鼻孔流出清亮水样液体,头颈颤抖,呼吸困难。最终常见病鹅相互拥挤在一起,远离其它尚能行动的鹅,体重迅速下降,并渐渐衰竭而死,重症病鹅及病死鹅泄殖腔周围羽毛常沾污大量白色粪便。   病鹅精神不振,羽毛蓬松,常蹲地,食欲减退或废绝,拉稀,体重迅速减轻,种鹅产蛋下降或停止,但饮水增加,多数病鹅初期拉白色稀粪,其后粪便呈水样,暗红色,黄色或墨绿色;出现症状1~2d后瘫痪等。   1.3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本病最早从隆昌鹅开始发病,现在太湖鹅、朗德鹅、雁鹅、四川白鹅、永康鹅、闽北鹅、阳江鹅、狮头鹅、四季鹅、杂交鹅以及地方草鹅等不同品种均易感发病。实验证明:GPMV对鸡、鸽、七彩山鸡、鹧鸪、番鹅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鹌鹑、杂交黄鸡、珍珠鸡有5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1日龄雏鹅无致病力。   各种年龄鹅都可以发生,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98%。不同日龄的自然感染病例,潜伏期一般在2~5d,病程一般在1~6d,人工感染一般雏鹅在2~4d发病,病程1~3d。对鹅和鹅胚,鸡和鸡胚均属于强毒力的毒株。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不同日龄鹅均有易感性,发病最小的仅3日龄,最大的为300余日龄,但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其中15日龄以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100%,而且,病程短,康复少。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禽和流行期间的带毒禽,病禽是最大的传染源,由被病鹅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用具及排泄物、尸体等传播。带毒鹅及携带病毒的人员流动对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从国内所报道的材料来看,本病的传播感染途径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垂直传播也存在可能性,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从2月份开始少量发病,3月份起发病明显增多,至5月份一直维持在较高发病水平,还有的学者指出,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少发。   1.4 病理变化 皮肤淤血,心脏冠状部有出血点,肝脏和脾脏肿大,淤血,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坏死点或坏死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粘膜有散在分布的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到黄豆大小的痂块,剥离后呈现出血面或溃疡面,有的病例直肠和泄殖腔也有与肠道相同的病变和弥散性点状出血,大部分病例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少量病例食道下端粘膜有散在的白色或黄色结节。部分病例脑外膜充血、淤血;肾肿大,气囊混浊。   1.5 组织学变化 可见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或脂肪变性,并且大量坏死溶解:脾脏淋巴细胞坏死,脾小体消失;腺胃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严重水肿,有时可见炎性细胞;粘膜下浅层和深层腺体上皮变性坏死,浅层腺体的破坏尤为严重,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