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与人与黑齿史迹初探
古与人与黑齿史迹初探
[摘要] 和人与黑齿两大远古民族的源流与迁徙史长期为历史文献所忽略。古和人民族形成于阿尼玛卿山南麓至巴颜喀拉山一带,经古南海、阿坝等地向南迁移,曾长期在今四川峨眉至都江堰一带生活,将山下的川西平原命名为“诺玛阿美”。远古和人民族的直系后裔今有哈尼人等,亦为日本大和民族的主要族源。黑齿五帝时期属于帝俊部族集团,帝颛顼是濮人,帝喾及帝挚皆可能为黑齿族人。远古黑齿民族的直系后裔今有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人等。
[关键词] 和人;和夷;峨;哈尼;黑齿;花腰傣;濮;古民族迁移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D5-0136-06
一、和人的源流及迁移史
古蜀地区峨人的来源和消失,是一个始终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地区留下了一些因这个民族生存而命名的地名,如峨山、阿坝、峨边、峨水等等,但其他一切明显的文明痕迹似乎都已经消失。直到实地考察哈尼族与古和人(即峨人,“峨”与“和”都是以古雅语记述的同一个古彝语语词的语音,后演变为汉语指称)的迁徙史,这一问题才有了一些初步的线索。
今云南红河两岸哀牢山区是哈尼族人最主要的家园。哈尼族是由远古和人部族群在南迁过程中逐渐聚合不同部族和民族而形成的一个部族群体,20世纪国家作民族划分时认作一个统一的民族。哈尼族人由于部族起源和长期居住地不同而有不同自称,其中称“哈尼”、“爱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较多。这些自称中,“哈尼”、“爱尼”、“俄尼”(大理)、“豪尼”、“阿宁”、“禾泥”、“窝泥”、“黑泥”(楚雄)、“和泥”(南华、楚雄、贵州毕节)等部族自称皆是略带有部族和地方音差的同一个词,语义即汉语之“和人”。今之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最主要的有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哈尼人保持着许多远古古彝语文明时期的文化,例如,实行父子连名制(母子连名制、父子连名制、以族名为名姓制、以居地名为姓名制,这是中国古彝语文明时期的四种常见姓名体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为儿子名字的开头;信奉万物有灵,人有12个灵魂;以巫师为宗教和文化首领(分“儒玛”、“贝玛”、“尼玛”,“儒玛”懂得哈尼族的历史并能主持宗教活动,地位较高),实行物候历,一年分为冷季、吹风转热季和湿热季三个季节,每季四个月,共计12个月,以送旧月(相当于农历十月)为岁首(这一点与西周中央政府推行的历法同),等等。
和人作为一个迄今族源未知的远古民族或部族集群,在中原民族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中偶尔亦见,例如《尚书?禹贡》中记载云:“蔡蒙旅平和夷砥绩”。“夷”者,“人”也,远古古彝语中,西戎及东夷部族集团之人大多称夷。和夷即今语“和人”、“峨尼”、“哈尼”也。“夷”字其语原音为弹舌音,今嘉戎语等还保留其古雅语原语音。“尼”、“夷”、“戎”等语音上的不同实为后来以中原语词文字及更后来的汉语对古彝语及雅语作音译时出现的差误。依《尚书?禹贡》记载,哈尼的祖先在大禹及之前的五帝时期应该是古梁州地域里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因《尚书?禹贡》为中央政府文献法规,凡《尚书?禹贡》中提到的民族或部族,都应是当时一州之内最大的民族或部族集团,因此和人当时必为一非常强盛的民族或部族群,但此后这个民族在中原民族的文献中却失去了记载。
和人部族集团的南迁,应该是在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与地面生活资源状况的变化。哈尼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语意为“哈尼族先祖的迁徙”)记载了这一迁移过程。哈尼史诗除《哈尼阿培聪坡坡》外,还有《奥色密色》、《雅尼雅嘎赞嘎》、《哈尼先祖过江来》、《十二努局》等,以《哈尼阿培聪坡坡》史料价值最丰富。
《哈尼阿培聪坡坡》共七章或曰七部,为“哈八惹”(酒歌,即酒宴上演唱的歌曲),分别为《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玛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所记述的历史大致如下:哈尼先祖诞生在英日班房的虎尼虎那高山,“先祖的人种种在水里”,渐由螺蛳、蜂子一类小动物变成直立行走的人,后又学会了采集、狩猎、捕鱼和用火(这与彝族《创世纪》等文献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进化论,《创世纪》说人由猴子进化而来)。由于食物减少,他们经过山侧“艾地戈耶”来到高原湖泊“什虽湖”边。历经数代后,因大火焚毁了森林,失去了食物来源,又迁到竹子成林的“嘎鲁嘎则”,与南方稻作民族“阿撮”(古语,语义旧解皆误,实当为“笮人”,“阿”即“峨”、“和”,为古和人语“人”,“撮”即“笮”的本音)交往共存。后来两族发生矛盾,哈尼人又迁到南方雨量充沛的“惹罗”(以哈尼语音译的古彝语语词,意“黑水”)地区,第一次实行安寨定居。由游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