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与攻邪学术思想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子与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张子与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张从正攻邪学术思想。其理论来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据此提出治病攻邪论。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阴阳损益并进的补益法则,体现出其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法特点。张从正根据病邪所在的处所,提出了汗、吐、下三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关键词]张从正;攻邪;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9-02      张从正(1150~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人。师承河间刘完素,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典籍,颇有研究。崇奉刘完素学说,认为“治病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创立了“六门”、“三法”学说。主张邪气致病论,认为人之所患诸病,均非固有,皆系外来,俱属邪气,所以皆应攻治。在治法上则专主攻邪,并提出了汗、吐、下攻邪三法,如《儒门事亲?补论二十九》[1]所提:“至于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实而不满,可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满而不实,可吐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邪从外入,可汗而已。然发表不远热,而无补之意。”认为此三法足以治疗各种病证。由于其在临床上常用泻下剂和催吐剂,尤其注意泻下法,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   1 治病力主攻邪   “正”、“邪”早期肇始于《内经》,表现出 “邪气”、“真气”实体性概念,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从气候变化对经脉的影响、针刺补泻的方法与候气意义及真邪相合的诊察方法等,论述了真气与邪气的离、合同疾病的关系。对于邪气的分类,《内经》有明确地阐述,认为邪有天邪、水谷之邪、地邪之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根据人体感邪部位不同,邪气亦有不同种类。《灵枢?五邪》[3]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邪在肝,则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   张从正祛邪理论取法于《内经》、《伤寒论》,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十三》[1]中提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认为人之发病,乃是邪气侵犯的结果,无论外感、内伤之邪气是病因,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侵犯人体有虚实两端。“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所谓实,即指邪实;所谓虚,即是正虚。可见病邪侵袭人身,必有正虚之处。但“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气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所以张从正治病,力主祛邪,提出“汗、吐、下三法,”认为“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可见张从正与《内经》中的病因发病理论是相一致的。   2 攻邪倡用寒凉   张从正治法以寒凉立论。他把疾病原因分为外来客邪所伤(外因)和五志所伤(内因)。他认为,不仅客邪所伤以“火热”独多,五志所伤更以心火为主。如他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1]中说:“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故凡见喜、怒、悲、惊、思之证,皆以平心火为主。”又说:“劳者伤于动,动便属阳;惊者骇于心,心便属火,二者亦以平心火为主。”观张从正临床所用之方剂,多取自刘完素。如汗法用防风通圣散、益元散加姜、葱、豉合而为双解散;吐法用瓜蒂散、独圣散化裁为茶调散、三圣散;下法用舟车丸、神芎丸发展为浚川散、通经散、禹攻散等,都是在刘完素寒凉学说的基础上制定的。   3 祛邪具有扶正特点   张从正提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认为人体之常血气本是流通的,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在治疗时以祛邪为首要,病邪如得祛除,可以达到恢复血气流通的目的。即其所谓的“陈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荣卫昌”。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张从正把通畅气血作为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方法,体现了攻邪论的保健思想特色。   张从正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