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的分子药理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 缓激肽系统 激肽原 缓激肽 失活 Ang IV(3-8) ACE 乳糜酶旁路 RAS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1-14) 血管紧张素I(1-10) 肾素 激肽释放酶 EC β2受体 NO+前列腺素 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II(1-8) 血管紧张素II受体 AT1受体 缩血管+释放醛固酮:升压 AT2受体 NO释放,部分对抗AT1受体 Ang III(2-8) AT4受体 中枢记忆形成 氨基肽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一) 肾素(renin) 1940年,Page和Helmer及Braun两个研究组首先发现肾素; 1954--1957年,Skeggs等发现肾素底物——血管紧张素原; 1956年,Elliott 和Peart,1958年,Skeggs等证实并合成了血管紧张素原的氨基酸序列,为合成血管紧张素奠定基础。 前肾素的概念:由Lumbers在1971年提出(在肾素底物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酸化人的羊水后,肾素活性增加几倍);1982年由Pauthier等,1984年由Hobart等测得小鼠颌下腺和人肾脏肾素和前肾素的cDNA序列。 前肾素的来源和意义: 肾脏、卵巢、绒毛膜和(微循环?)微血管和前肾素的关系:糖尿病,肿瘤。 血浆的肾素来源于肾脏:Preprorenin prorenin renin 水解亮10缬11氨酸酰键 Ang (1-10) (renin底物选择性强,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 肾素的合成和释放影响因素: 交感神经张力;肾内压力感受器;致密斑;化学与药物因素;细胞内机制:cAMP,Ca2+ 总结:肾素是一种限速与专一性很强的蛋白水解酶,种属特异性高。 研发中的肾素抑制剂:肽类药物:雷米克林(Remikiren),依那克林(Enalkiren); 非肽类药物:A-74273 (metabolites:A78030, A78242) (二) 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Ang I 转换为大部分Ang II的部位: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当血液通过肺循环的3~5秒内) 80% Ang I Ang II 分解失活 (t1/2:10~20s) ACE (在EC表面的凹下处) 血管紧张素酶 (广泛存在于组织中) 组织中的Ang II: 1、脑内独立的RAS:神经调质 2、心脏:含量(右心房>右心房>左心房 >室间隔 >左心室) 功能:在心肌细胞靠近细胞核处含有Ang II,表明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3、肾脏:近球细胞组织中产生Ang II-like and renin-like substance. 动脉血管:合成和释放AngII, 但是否有循环中的肾素参与尚不清楚。 肾上腺:RAT, SHR, tumor cells. (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1、分布 存在于血管床(动脉>静脉),结合于内皮细胞的浆膜上;肺脏有广泛的血管床,ACE丰富);上皮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也存在ACE;在视网膜和大脑的毛细血管床有大量的ACE。 2、特性 种属变异性不大,分子克隆技术证明人和小鼠的ACE氨基酸序列接近。 具有高度的糖基化,可能防止被肝脏破坏。对氯和锌有依赖性。 3、底物 在体内主要是以浆膜结合酶形式发挥作用,作用部位是切断羧基末端的两个氨基酸,因此其特异性较广,并不只限于RAS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如故果底物羧基末端倒数第二位上有脯氨酸,ACE则不能切断末端的双肽。Ang II 的末端即是如此。 Ang II Receptor:以新的非肽类Ang II拮抗剂鉴别 分型 AT1R: 在几乎所有组织中存在,Ang II 绝大多数的生理生化作用是通过此受体实现的。对Losartan敏感;90年代以克隆技术发现两种亚型: AT1R分为AT1AR(肝、肾、血管、肺、卵巢和心脏) AT1BR(肾上腺、垂体前叶和子宫) 大鼠:血管和肾组织存在AT1AR,肾上腺存在AT1BR。 功能:介导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收缩、垂体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肾小管对水钠的 重吸收和促进细胞增殖等如左心室、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 AT2R: 广泛分布在胚胎组织,出生后表达迅速下降,表明其与细胞生长发育有关。 在血管主要分布在外膜。动物实验表明,其有部分对抗AT1R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AT2受体的分布引人注目,在脑内蓝斑、内侧膝状体等神经细胞中所表达的AT受体有8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