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平民女子服饰和生存状态初探
唐代平民女子服饰和生存状态初探
摘要:唐诗中有很多歌咏下层劳动女子的诗句,尤其是其中有关服饰、化妆的描写,填补史对唐代民间女子服饰与生存状态疏于记录的缺憾。唐代民间女子即使身处盛世,仍生存艰难,这从她们的服饰、化妆不难看出,无论材质、式样、花色,民间女子服饰与贵族妇女都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所透露出的生存状态之差距也是天上人间。
关键词:唐代服饰;唐诗;女性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K243;K892.23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072-06
收稿日期:2011-07-22
项目来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0ZYGX009)
作者简介:纳春英,女,宁夏银川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关于唐代民间女子服饰和生存状态,学界所论不多,仅有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的服装》和高世瑜《唐代妇女》中提到了平民女子的服装,但前一部高书总体论述历代平民服饰的形制特点、服饰构成、使用场合、律令禁忌等,并没有详细论及各代平民的内容,后一部高书将平民劳动妇女作为一小节只有不足4000字左右的描写。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贵族和平民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自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比重不同,平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其占有的社会资源少,千年之后能留下的痕迹就更少。所幸唐诗中有很多歌咏平民女子的诗句,再佐以其他文物、考古资料,这些内容不仅填补了正史对此类小人物疏于记录的事实,而且对确知唐代社会的历史面貌有很大的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的平民女子并不包括贵族的侍女、佣仆、贵族家养的舞女和宫中的伎乐、方外的女尼、道姑以及娼妓等,虽然这些人地位高低差异较大,但她们与贵族关系密切,服饰和生存状态并不能体现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原貌。
唐代平民女子的服饰装扮与她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要想正确了解她们的生存状态就要厘清唐代平民女子的服饰装扮,因为对于女子而言,妆容打扮是其精神、物质外化的最直接的表现。以唐诗为例,结合考古新发现与新成果,我们会发现被正史忽略了的唐代社会下层妇女的衣着、生存状态都保存在唐代诗人的笔端,以诗证史,对还原唐代下层社会历史面貌有很大的帮助。
一、唐代平民女子服饰的质料
从《全唐诗》来看,在4万多首唐诗中,涉及女性题材的诗作有2198首,以《某女(妇)》或《某某女》为题的诗作有312首,其中以《贫女》为题的诗作有7首,以《织妇》为题的诗作有5首,以《寒女》为题的诗作有2首。其中,诗文涉及“贫女”的有14首,涉及“寒女”的有16首,涉及“织妇”的有5首。除此之外,在一些虽没有明确使用“贫女”、“织妇”、“寒女”等词,但内容明显关涉下层劳动妇女的诗作又有321首,成诗时间跨度包括初、盛、中、晚唐等各阶段。唐代民间女子主要以“贫女”、“织妇”、“寒女”的身份出现于唐诗中,她们从事“纺绩”、“织布”、“刺绣”、“缝纫(针女)”、“浣纱”、“卖薪”、“采莲”、“采桑”、“荡舟”等劳动生产,涉及平民妇女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这些诗文在唐诗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作为一种主题仍有不能忽视的分量。以李白为例,妇女题材的诗作占李白诗的11.19%,贫女和寒女的描写占李白诗的0.16%,10%的比例相对于一位身处盛世、追求奇伟的浪漫诗人而言,不能说李白对唐妇女尤其是下层劳动妇女关注不够,而这种关注度在《全唐诗》作者群体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唐诗反映的情况来看,布裙荆钗是唐代平民女子的最普遍装束。不过此时“布裙”的布,并不是现代人通常所理解的用棉花纺织的棉布,而是葛、麻、芝纺出的葛布和麻布。
在唐代,棉虽已传人中国,但发源于非洲经由中亚传人中国的北路草棉当时仅传到今新疆,南路发源于南亚次大陆的木棉也仅传到今云贵、两广、海南一带。由于南路木棉受温度和湿度限制,没能向北方推广,而北路草棉也因为生长期短又喜光照,无法离开新疆的气候环境向内地推进,现代亚灌木适应性强的细绒棉和长绒棉还都没有培植出来,所以无法在唐帝国全境广泛种植。直至13世纪上半叶,经过近500年的培育探索,南路棉花才渐渐传人长江中下游,北路棉花也才传到中原地区。在唐代,直至中唐时,白居易才接触到棉布,并将其称为“桂布”,并在其诗文中有所描述:“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可见,时至中唐,木棉、草棉织物都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消费得起的物品。
自上古至唐宋的3000多年间,中国大陆平民的纺织原料主要有葛、麻、毛。唐代平民女子使用的可以称作布的材料有葛、麻(?)两种。
(一)葛布葛布是东亚最古老的纺织材料之一,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发现的3块葛纤维织物残片,是现存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