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和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docVIP

银屑病和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屑病和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

银屑病和外感六淫相关性古医籍研究   摘要:银屑病是古代病名以“癣”为主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除与自身气血津液变化相关,还与外感六淫关系密切。本文从外感六淫角度对与病因病机和治疗相关的古医籍进行整理,发现银屑病病因包括外因风、寒、湿、热四邪与内因血虚、血燥,其治疗以祛风、清热、润燥三大治法为主,从而归纳病机为风毒客于腠理,入内灼伤营血,血燥不荣于外,治疗上可以透风解毒、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为治法,兼察病患脏腑气血功能状态,以期为银屑病现代临床防治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银屑病;外感;六淫;经典文献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4   中图分类号:R275.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011-0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样出血点。古代中医文献中对本病记载丰富,最早可见于隋《诸病源候论?干癣候》“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清代以前还称本病为“松皮癣”“风癣”“白壳疮”等,清代之后多称为“白?H”。该病发生除与自身气血津液变化密切相关外,还易感受外界六淫邪气而发病。笔者现就银屑病与外感六淫相关的古医籍文献作一简要整理,归纳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旨在为相关研究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通讯作者:袁卫玲,E-mail:yweiling_000@163.com   1 病因病机   1.1 隋唐时期:强调风寒湿三邪致病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指出:“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沈入深,为干癣也,其中生虫。”即以感受风邪为主,复感寒湿,又风气盛而蕴久生虫所致。其后唐代王焘持同样观点,其《外台秘要?干湿癣方一十五首》亦有相同记载。   隋唐两代关于本病的研究初露萌芽,医家多强调外因致病,即因感受风、寒、湿三邪所致。其中,风性开泄,易袭肌肤,善行数变;寒性收引,郁遏阳气,易于凝滞;湿性黏滞,重浊趋下,阻遏气机。此三邪夹杂伤人,则出现剥脱白屑,皮肤瘙痒,病情反复难愈,每于冬日加重等症状,似现代医学寻常型银屑病。   1.2 宋金元时期:提出“气血否涩”观点   宋代医家继承了隋唐时期对本病认识,认为本病多为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太平圣惠方?治风癣诸方》载有“夫风癣者,是恶风冷气,客于血气所生”,明确提出了“气血否涩”的病机观点,《圣济总录?诸癣》也认为“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严氏济生方?疥癣门》亦有相似记载:“夫癣之为病,种状不同,古方所谓干癣,湿癣,风癣,苔癣之类……此由风湿毒气与血气相抟,凝滞而为此疾也。”认为本病乃外感邪气使气血凝滞导致。宋代医家初次提出了内有气滞血瘀对本病的影响,为明清时期内外因共同致病观打下了基础。   相较于隋唐时期的风、寒、湿夹杂伤人,金元时期注重火热邪气致病。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疣瘤疥癣皴揭附》曰:“肺毒热邪,头面生疮,生疮癣。”似现代脓疱型银屑病,症见红斑糜烂,浸渍流滋,瘙痒较剧,或掌部脓疱,遇热加重。   1.3 明清时期:重视内外因共同致病   明代部分医家秉承隋唐时期风寒湿邪致病观点,如《普济方?干癣》载:“夫干癣但有棱廓。皮肤枯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气血相搏所生。”又《外科启玄?白壳疮》载:“白壳疮即癣也,而有四种,曰风癣、杨梅癣、花癣、牛皮癣,皆因毛孔受风湿之邪所生外。”   也有医家发现“风毒邪气”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如李?{《医学入门?外科》载“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浮浅者为疥,深沉者为癣”;孙志宏《简明医彀?癣疮》云:“癣有五种:曰湿、顽、风、马、牛是也,皆因血分燥热,以致风毒客于皮肤。”均认为病机为外有风毒克表,内有血分燥热。   陈实功对本病认识更深入,认为风毒血燥虽可致病,但“热湿虫”邪不可忽略,同时与脾肺二经关系密切,其《外科正宗?顽癣》提到:“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龚廷贤持相似观点,认为风毒兼热虫可致本病,其《济世全书?癣疮》载:“如此之癣,初得,或因风湿客于肌肤,折于气血所生。”   皇甫中《明医指掌?疮疡疥癣证十》指出“癣亦有五:风癣、顽癣、湿癣、马癣、牛皮癣之别,皆由肺受邪毒,运于四肢,以生肉蠹”,则明确指出本病发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王肯堂则进一步提出脾经湿热与发病的相关性:“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气风毒,客于皮肤所致也……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