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麦田守望者和动物凶猛之异同
试论麦田守望者和动物凶猛之异同
[摘要]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和内在联系。许多文学作品,如果仅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揭示的内涵意义往往比较浅显。本文采用比教文学的研究方式,考证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意图,以此探索东西方文化对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 东西方文化 创作
J?D?塞林格1951年发表了《麦田守望者》,并一举成名。其后10余年间共发表了20多部短篇小说,是一位很成功的作家,美国的阿瑟?密泽纳教授甚至称他为“当代严肃作家中最受青年记者欢迎的小说家”。但他成名后不久,便隐居乡间深居简出,不接见来访者、不与他人交谈,创作时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被西方评论界称作“遁世”作家。
王朔,中国文坛上一位地地道道的“痞子”作家,亦是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回避的热点。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发表了以《我是你爸爸》、《过把隐就死》、《顽主》等为代表的小说30余部。10余年间,“王朔”这个名字席卷了整个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王朔现象”。
这两位作家一西一东,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他们却写出了在风格、主题、人物形象、语言方面极为相似的作品:《麦田守望者》与《动物凶猛》。当然,它们之间也并非毫无相异点。
一、主题比较
《麦田守望者》(以下简称《麦田》)发表于50年代初,描写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度过的一天两夜。书中主人公是西方50年代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即一个“垮掉分子”。虽然他的生活行为方式较为颓废,但在其内心里还有一片纯洁的天空,内心还在追求着理想和美好的未来。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无怪乎作品一经发表便取得了巨大成功,造成轰动效应。
而《动物凶猛》(以下简称《动物》)写的则是15岁少年马小军一个骚动、不安的夏天的经历。他是当时那群热血少年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也因其普通而成了他们中的典型。在那个红色年代里,被政治热情、个人崇拜冲昏了头的孩子们思想极其单纯。在这种单纯里,人身上的动物性也充分暴露。在苦闷的日子中,他们便以各种极富“动物性”的行为来发泄,当然他们的行为是不自觉的,这一点与霍尔顿有意识的选择不同。《动物凶猛》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改编成剧本后搬上银幕,成为名噪一时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相信每一个在10年动乱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人看过这部片子后,都会回忆起自己曾经历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人物形象比较
这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主人公的经历很相似:打架、交女朋友、逃学……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经历造就了两个不同的少年:霍尔顿和马小军。要客观地比较两个相似的作品,就不能忽视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
霍尔顿――一个大多数老师、家长、成年人眼中的标准坏孩子:他总是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还老爱撒谎,连他自己都说“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说来真是可怕。”;几次被学校开除;小小年纪学会抽烟喝酒搞女人。
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彻底的坏孩子呢?不是的,他只不过是厌恶一切“假模假式”的东西,如虚伪的社会、作假的老师、无聊的学校、混账透顶的电影。但在他的内心里却对一些人、事、物有着真切的关心:他想着冬天的鸭子该去哪里过冬;他想着他的弟弟艾里、妹妹菲芯……虽然他的行为表现得较为颓废,可是他的内心还是纯洁的。在他的弟弟艾里死的那天晚止,他“睡在汽车房里,用拳头把那些混账玻璃窗全都打碎了,光是为了出气。”
就像美国女作家弗吉丽亚?彼得林所分析的那样:“霍尔顿像大多数在他之前的文学形象一样,是属于天使一类的。当然他也有污点,如庸俗、情欲、撒谎、受诱惑、顾前不顾后、玩世不恭,等等。但这些只不过是外在的魔障,他内在的精神却是完好的。然而跟过去许多文学形象不同的是,他并不把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他并不反对整个成人世界(成人中也有好人),也并不完全厌恶那些最糟糕的同时代人(他不愿离开他们)。他看到错综复杂地混在一起的正反两面,但最使他痛苦的却是对现实的认识。”
他总会被人误会、不被理解。如在历史试卷后,他附了一封短信给历史教员斯宾塞先生,“只是为了安慰他,好让他不给我及格的时候不至于太难受”,可斯宾塞先生却问他“你怪我没让你及格吗,孩子?”是什么让他变成了不为人理解的怪物呢?
二战后的美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颓废,统治者漠不关心,奉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麦卡锡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这是大环境。而在霍尔顿的身边,到处都是伪君子和“假模假式”的东西。这些使他觉得孤独,如“嘿,我真是苦闷极了,我觉得寂寞得要命。”就是对这种情形的反应。就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