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和开发策略.docVIP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和开发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和开发策略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和开发策略   [摘 要]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彩调的起源、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了对彩调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关键词]彩调;现状;保护与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34-02      1 广西彩调概况   彩调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中的一朵奇葩,一直深受广西各民族人民特别是桂林百姓的喜爱。彩调起源于桂北,分布甚广,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早年,广西各地流传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桂林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面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形式,歌舞并重,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音乐伴奏分左场和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主奏乐器是调胡,右场为弦乐,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有锣、鼓、钹等。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有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旦角又有“踵步”、“碎步”、“跳步”和“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最为重要,扇花的舞姿包括有高低扇、三打五动、遮羞扇、摆扇、摇扇和抛扇等,不同扇子是不同角色行当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可被用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和刀枪等工具,充当表演中的托、划、砸、打的工具和乐器,有“万能道具”之称。   在长期的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演出过程中,桂林彩调积累了《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女送娘》、《隔河看亲》和《半夜拜菩萨》等经典剧目,用桂柳话唱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用所特有的丑角的“矮步”和旦角的“跳步”表达了彩调剧种的特色,表演风格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是深受广西桂北地区农村欢迎的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的《龙女与汉鹏》进京,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演出,成为彩调剧种的成名之作。60年代中期的《三朵小红花》,被北影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70年代以来,表现当代农村生活的《喜事》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在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80年代的《五子图》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而且被全国几十个剧种移植。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将彩调剧的创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此剧获得包括文华奖在内的国家级23个奖项。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人忽视和遗忘,桂林彩调也正受到其他文化潮流的冲击,这就需要主动、积极、自觉地去加以保护。   2 桂林彩调面临的困境   2.1 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文化形式的不断出现,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都有了巨大的提高。文化市场中争夺观众、争夺读者的竞争更加激烈,与电影、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搞笑的媒体相比较,戏曲处于弱势,而面对各大剧种的竞争,濒灭剧种更处于弱势。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视角,使得现代青年人有多种选择,很多戏曲的观众群趋向老龄化。例如,彩调的观众以40岁以上、且以乡镇及农村人口居多。而一个艺术形式的消亡前提,就是观众锐减,市场极度萎缩,无法吸引高端人才进入。   2.2 公众自觉保护和传承意识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说:“世界遗产不仅是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的稀世珍宝,更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中暂借来的后世财富。保护好遗产是我们上对祖先、下对后代的光荣而艰巨的责任。”他所说的世界遗产包含这里所要论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象征着地域特色、民族精神的彩调的传承视为己任,所以近年来,彩调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尤其是桂北很多农村目前很衰落,这些出去的青壮年农民不再留恋家乡的娱乐形式,也没有自觉保护的意识,只有老年人由于受到彩调的熏陶比较重,还在骨子里喜爱着这古老的戏剧。 2.3 传承过程的艰难性和中断现象的产生   彩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必须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技艺等为表现手法,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这种传承方式的特殊性正表明该传递链条的脆弱性,它很可能伴随着一群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在广西彩调剧团,年过70岁的第一代演员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