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脊轩志研究回顾和教学建议
项脊轩志研究回顾和教学建议
摘 要: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是他的一篇名作。读者在解读这篇散文时,往往被归有光词短意长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同时也感慨于这篇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志向。笔者搜集了众多学者和语文教师研究《项脊轩志》的成果,拟从主题、写作特点和教学设计三??角度,对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同时给出语文教师在设计《项脊轩志》时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项脊轩志》 主题 写作特点 教学建议
归有光被称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被后人称为“明文第一”。而《项脊轩志》作为归有光的散文名篇,无论是作品本身表达的情感,还是行文过程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都令古往今来的学者对其赞赏有加,因此长时间地被纳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作为经典作品,《项脊轩志》的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具有复杂性,本文将从主题、写作特点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并就该篇作品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项脊轩志》主题研究
据田干生考证,《项脊轩志》的正文部分(“余既为此志”以上若干内容)写于作者18岁时,恰处于他到项脊轩读书(15岁)至考中秀才(20岁)之间。补记部分(“余既为此志”以下若干内容)写妻子魏氏,是在写了正文十三年以后才续写的,也就是说它作于1536年,其时归有光31岁。[1]由于文章分两个时间段完成,因此,在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中,对本文主题的解读是丰富而多层次的,总的来看包括:借项脊轩串起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怀念之情;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复兴家业、光宗耀祖的人生志向三个方面。
(一)借项脊轩串起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怀念之情
黄犁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提到:“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2]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抒情散文是通过对项脊轩前后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对他们的怀念。[3]也是一篇作者借一间狭小的旧屋而贯穿起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兴衰情、功业情等诸多复杂情感的作品。[4]
(二)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清人梅曾亮总结本文是“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项脊轩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插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抒发了人亡物在、世事沧桑的感触。[5]同时将自己所遇到的归家三代“多可悲”的故事,放在“百年老屋”的历史背景下来表述,就使得归家三代的凄凉非同一般,三代的艰难苦痛别有一番深意。[6]而还有研究者认为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不过是苦中作乐,是大悲中的自我安慰之喜,并指出《项脊轩志》中贯穿全文的是衰败之悲、身世之悲、抑郁之悲和孤独之悲,悲甚大矣。[7]
(三)表达复兴家业、光宗耀祖的人生志向
张延昭的《从科举角度解读》一文中认为:《项脊轩志》是一篇和科举及八股文有着密切联系的文章。因归有光作《项脊轩志》时,面对着衰微的归氏一门,回想早逝的母亲,又忆及祖母生前的嘱托,心中感慨万千。他所写的这篇散文就是为了表达他努力奋斗,重振归氏门庭的志向![8]文章正文部分写破败小屋,激励振兴家邦之志;诸父异爨,催发学兴邦知礼之愿;妪忆母亲,砥砺承继母志之心;大母持笏,激发承担入仕救邦之情;遭火不焚,强化进阶登室之念;补记忆妻,激奋孜孜不懈之毅。这五个片段,结合《震川先生集》中相关的文献来看,项脊轩只是作者借以言志之表,贯穿全篇的是重振家业的思想。[9]在面临科举考试的背景之下,可以在字里行间隐藏捕捉作者复杂的情感,因此,把《项脊轩志》的主旨还原为“托物言志”,即借助项脊轩来抒发自己勤学苦读的远大抱负。[10]
二、《项脊轩志》写作特点研究
《项脊轩志》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行文角度为人们所称赞。目前所见研究成果中,对《项脊轩志》艺术手法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这两点。
(一)高超的艺术技巧
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在行文自然、情辞清丽。明人王世贞在《归太仆赞序》中称:“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11]这是他对归有光文章的至高赞美。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主将,他认为归有光在写文章的时候飘飘洒洒,毫无雕饰却自有一派风味。清人方苞更有“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的赞词。[12]他认为归有光的文章通过平淡流露的情感而感人至深。唐时升在《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说:“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