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的特点及药剂防治实践
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的特点及药剂防治实践
摘要 2007年,江苏省响水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分析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特点以及大发生原因,对2007年响水县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特点;防治;2007年;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5-01
响水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稻纵卷叶螟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危害的频率显著增加。现将2007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原因及药剂防治实践总结如下。
1大发生特点
1.1四(2)代迁入早,迁入量少,发生程度轻
常年本地四(2)代为迁入波及区,迁入蛾量少,发生危害轻,幼虫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危害。2007年,灯下诱测四(2)代6月27日始见,早于常年,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初有一迁入小峰,田间有少量虫卵量,7月17日调查,平均百穴虫苞3.8个,百穴幼虫1.7头,轻发,但重于常年。
1.2五(3)代迁入量大,加之四(2)代本地虫源的羽化,内外虫源汇合,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
常年本地五(3)代为迁入主降区,多数年份是主发世代,幼虫在水稻拔节孕穗至抽穗期危害。2007年,田间系统赶蛾观察,7月26~28日,进入发蛾始盛期,日均蛾量为1 050头/hm2,7月31日至8月4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为1.058万头/hm2,8月6~9日田间蛾量回落,日均蛾量为630头/hm2,8月中旬田间蛾量极少。8月14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 636.8个,百穴幼虫948.4头。
1.3六(4)代田间蛾量大,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常年六(4)代蛾源基本上由本地五(3)代繁殖而来,幼虫在水稻穗期危害。2007年,因五(3)代田间残虫量高,六(4)代蛾量持续偏高,田间系统赶蛾观察,8月21日蛾量明显突增为9 210头/hm2,8月26日至9月3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1.86万头/hm2,9月5~15日蛾量明显回落,日均蛾量2 250头/hm2。9月17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69.5个,百穴幼虫117.3头。
2大发生原因
2.1迁入早、迁入量大及本地残留虫源基数高
2007年,四(2)代为早迁年份,田间残虫多于常年,四(2)代本地虫源的发蛾期与五(3)代异地虫源的主迁期基本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五(3)代田间蛾量高发,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五(3)代的高残虫,又给六(4)代的大发生奠定了本地的虫源基数。
2.2气候条件有利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2~28℃,阴雨多湿有利发生。2007年7月、8月、9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3℃、27.0℃、22.0℃,7月降水量347.3mm,较常年多115.4mm,8月降水量174.7mm,较常年少7.9mm,9月降水量240mm,较常年多151.2mm,总降水量明显多于常年同期,适温阴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初孵幼虫的成活。
2.3食料条件适宜
2007年,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播栽方式多样,由过去的移栽稻为主逐步演变为移栽、机插、抛秧和直播并存,特别是直播稻,种植面积近50%。由于播种迟,播种量大,氮肥施用水平高,导致水稻生育期偏晚,群体偏大,长势偏嫩,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五(3)代、六(4)代的连续重发和危害。
2.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使用农药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目前农药市场经营渠道多,销售点多,经营人员多,假劣品种多,加之部分不法商宣传广告过分夸大,乱宣传,农民容易上当,导致防效下降。
2.5部分农户对稻纵卷叶螟适期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
稻纵卷叶螟适期用药的时间在初孵至1龄幼虫期,由于1龄幼虫不卷叶,往往不能引起农户的注意,从而错过防治适期,等到卷叶大量出现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危害,防治效果又差。
3药剂防治实践
3.1明确主攻代次
常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少,发生轻,不需要单独防治,五(3)代是主迁代,加之本地四(2)代虫源的羽化,五(3)代田间蛾、卵量高,幼虫多,危害重,为主害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本地推广的主要是杂交稻,播栽方式主要是移栽,水稻生育期偏早,食料的不适宜使得六(4)代成虫多为“迁出型”,一般年份六(4)代危害轻;90年代中后期,本地逐渐形成了粳稻化的种植制度,而且播栽方式趋向多样化,水稻生育期明显推迟,植株生长旺盛,叶片嫩绿,食料优越,使六(4)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